南京的“城市之根”老城南在经历长达数年的“拆保之争”后,去年以来又因其老门东区域的商业化改造再起争议。“所谓保护,不过是搞起个豪华的仿古商业街区而已!”文化界人士如此质疑。
一座走向未来的城市,该给后人留下怎样的城市记忆?
截至2009年,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已不到100万平方米,尚不足老城总面积的2%。城市给后人留下的,不能仅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化高楼,还要有记载着城市光荣与梦想、苍凉与悲怆的历史片区与历史建筑,这是一座城市的悠久文脉。
我们常说要留住城市的根!根不在了,城市的灵魂该在何处安放?
经历前些年的大拆大建,许多地方的老城已所剩无几,加上文化界人士不停奔走呼号,古城保护已渐成社会共识。包括那些急于改变面貌、发展经济的地方政府,在万众注目之下也放慢了老城拆迁步伐,回过头来去补规划设计这一课。
拆是不拆了,保该如何保?
不少地方的选择,是将老城改造成仿古建筑密集的商业街区,一色的青砖小瓦、朱漆门窗。原来的老建筑,除了文保建筑,大多是推倒重建,至多是落架大修。一轮保护下来,除了个别文保建筑,就是建起大量为文保人士诟病的“假古董”。
客观来看,历史片区要不要全部保护,这个话题确实值得商榷。在南京老城南,违章搭建、简单重修的建筑也有不少,房屋简陋、空间逼仄、光线昏暗、卫生很差的房屋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一些残破到已成危房的建筑。这些建筑要不要保?甚至一些普通市民也存在疑问,“这能不能算古董?保护的价值在哪里?”
市民的疑问,也正是横亘在地方政府面前一道关键的坎:眼睛只盯着违章建筑和房屋的残破,推倒重建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烈,结果也只可能造出一批“假古董”来。但是,如果政府能够从这个城市之巅俯瞰,在林立的高楼间凝视那片街巷井然的青砖灰瓦,会否产生出一种历史的沧桑?对待老城,人们总要抛开功利的、短视的思维,去思考该给后人们留下怎样的城市记忆。这种思考,需要一份敬畏之心。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这三个敬畏,见于2010年的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尊重。敬畏历史,对老城的一砖一瓦才不会妄言拆毁;敬畏文化,在老城的一街一巷间才不会擅言建设;敬畏先人,面对如梁林故居那样的老房旧屋才不会轻言处置……
如果要延续城市的文脉留给子孙后代,就应容许老城不为GDP所动,甚至政府还要有持续投入;如果要用城市空间换取经济新的增长点,那么商业开发推土机下的老城依然在劫难逃。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