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每座垃圾站苍蝇"定编"三只 网友:蟑螂笑了

2014年03月20日 07:36   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株洲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株洲市城区环境卫生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明文提出每座垃圾中转站苍蝇必须少于三只,堪称史上最严城区环境卫生作业标准。(昨日《长沙晚报》)

  郁闷 苍蝇“编制”定得过严

  没定:苍蝇以后要排队吃饭了!苍蝇表示压力很大。

  谁能与我同醉:苍蝇爸爸、苍蝇妈妈和他们的一个孩子。垃圾站只接待三口之家,苍蝇也得倡导“只生一个好”?苍蝇老两口要是生对双胞胎可咋办啊,想想都愁人!

  紫陌飞花:这编定得也太严了吧!

  蜀中网客:强烈建议给没有户口的苍蝇办暂住证、发营业执照。

  White:蟑螂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笑了。

  质问 饭店宾馆也达不到

  梦幻人生:饭店、宾馆怕是也达不到。

  动漫控:有时候家里门没关好都不止飞进来三只。

  无味茶:这是为难苍蝇还是为难人?

  相思树:让领导去做,看他们做不做得到?环卫工人多少钱一个月?

  杂感 该和菜市场苍蝇较真

  零伍贰柒:与其让垃圾站苍蝇少于三只,不如让菜市场的苍蝇少于三只更能让我们放心些。

  风雨无阻:这项规定背后,有没有某家灭蝇药厂的影子?

  无獠:“苍蝇老虎一起打”,有人在卖力地打苍蝇了。

  支持 先做起来再说

  万里无云:做不做得到,先做做再说,做不到,再修正,不行吗?以前株洲很多事也说做不到,比如:行人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遵守红绿灯指示,现在不是做得很好吗?

  灬Fe坏笨笨:虽然有点矫情,但是我觉得是好事。

  —主流—:这条新闻如果讲的是外国某城市垃圾站管理办法,评论就会这样说:“看看人家国外就是干净,垃圾站都没苍蝇,再看看我们国家……”真为国人的智商和心态捉急。

  猴子:希望这个政策能够有效执行,让株洲更美!

  实操 招聘专职“数蝇员”

  成濑川奈留:是不是得招聘几个人天天蹲在那里数苍蝇?

  小天:冬天三只苍蝇我信,夏天……

  李顺:一个垃圾站能做到我信,多了就……

  忧虑 蝇都不生得有多毒

  刘铸:垃圾站连苍蝇都不生,这得有多毒啊?

  牡丹:那不是要经常在垃圾堆上喷撒毒药?很多流浪猫狗,或者流浪人员,都有可能去捡食。他们连吃垃圾,剩菜剩饭的权利都没有了!

  耗子:我干过这个工作,为了达成规定,必须每天打药,药还要打得浓浓的,味道大大的,能毒死大批苍蝇,就是苦了人了……时间长了不知道对人体有影响么,那可是剧毒杀虫药啊,天天碰,天天熏的。

  ~敏杰~:难道过多使用药剂就不污染环境了?

  (专题整理 小强 感谢腾讯网友)

  点评

  “苍蝇编制”是畸形数字化管理

  王攀:标准化和数字化,也是现代管理学上的常态。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形式,政府在卫生管理上标准化、数字化,也没问题。但这种数字化如果过了头,那就成了机械的数字化、畸形的数字化。

  事实上,近年来诸如不能有多少只苍蝇、多少只蚊子等这样的卫生标准,也常常出现。每一次都会被人们吐槽。之所以如此,就是在强调数字化、标准化的过程中,恰恰忘记了科学化才是前提。具体到株洲的这个城区环境卫生作业标准上,垃圾站有几只苍蝇,这是不可控的。而不超过三只的标准,更是强人所难。在市民自己家里,也保不准会有几只苍蝇呢,垃圾中转站这个本来就是放垃圾的地方,难道还要比家里干净吗?这似乎不可能。

  近些年来有关环境卫生标准机械执行的例子已经非常多了。比如路上洒水的问题,常常会有市民不解,为什么下着雨还要去洒水,甚至大冬天温度比较低,洒水之后路面结冰,出现路人滑到的现象。可对于执行的人来说,这又是符合规范的。因为按照环境卫生的标准化管理,每天路面洒水几次,都已经数字化好的。假如正好碰到一次天气预报不准、或者是城市里东边日出西边雨,那么也要按照标准化要求完成任务。

  工业社会,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为了提高效率,选择数字化、标准化的方式,减少人为因素,挤压管理中的弹性空间,从而保证任务和工作执行的效果,这没错。但问题是,所有的管理都离不开常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