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耄耋老人”扛起“反腐大旗”?

2016年04月28日 10:51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李逍遥

  据媒体报道,吉林市高新区新北街道的南三道村,村民们多年实名举报村委会贪污都波澜不惊。最后,不得不在换届选举时,选出90岁的老兵李春友当村委会副主任,让他主持公道。(中新网 4月27日)

  耄耋之年,本应儿孙绕膝下,享享清福,颐养天年。可是,90岁的老兵李春友凭借着“我要打倒村里腐败”的宣言和“说话硬、行事正”的作风,竟能“披挂上阵”,赢得过半村民的投票,当上村委会副主任。真可谓“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只是,仍让人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这个村到底出了什么事,难道真的缺乏人才吗?竟需要一位牙都快掉光的老人出来担起反腐的重任!原来,当地“苍蝇横行”,大肆贪腐,而村民多次实名举报都波澜不惊。失望之下,把反腐期待寄托在90岁的老兵身上。

  所谓“老虎易打,苍蝇难拍”,纵观近年来公布的贪腐案件,发现过半涉案的都是村委会或居委会干部。人员形形色色,手段眼花缭乱,可贪腐实质不变,无论是国家粮食补贴、土地赔偿款,还是低保补助金、危房补助款等,“苍蝇们”无不以权谋私、雁过拔毛。但凡是“苍蝇”扑过的“食物”,大都会“腐烂变质”。同样,“苍蝇”们损公肥私的各种行为,都真真切切地影响着群众的生活,消磨着群众的情绪,也在慢慢削弱着群众对政府的信任。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愈来愈严的反腐态势下,为何还有众多“蛀虫”负隅顽抗呢?细想之下,原因不难总结: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出台各项惠民政策都是为民着想,真切希望能用到各个群众身上,切实改善民生。然而,政策的实施从上到下时间间隔太长,层级太多,难免有人对其动动“歪脑筋”,打打“歪主意”。于是,各项“惠民政策”变了味道,成了“隐藏政策”,群众“望眼欲穿”终究“浮云遮望眼”。二是意识偏差,心态不正。在利益的驱动下,少数党员干部不能摆正心态,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开始绞尽脑汁,寻找一切机会大肆攫取财富。于是,一步步走向腐败堕落。三是权力集中,管理混乱。在不少农村,村委干部大多是本地人,书记主任一肩挑,包揽村级事务,造成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出现“一言堂”现象。四是民主滞后,监督弱化。基层人情世故众多,大多都是相识之人,谁也不好得罪,导致监督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更有甚者,“一个鼻孔出气”,为其打掩护、同流合污、狼狈为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治“苍蝇”之害,还须下大力气,一步步向前走。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点做起。首先,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落实民主管理。民主是抑制腐败的根本措施。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信任的敢于担当的人上台。通过民主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把村务活动至于阳光下,实现村民当家做主。其次,推进基层干部思想教育,构建防腐屏障。加强干部的理想性教育,落实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法规法纪,增强法制意识,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依法。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发挥社会力量制衡作用,推进民主监督。“失去监督的地方,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因此,要加大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民主监督。加强社会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将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曝光,引起重视并以此为戒,增强内心警醒,使腐败行为能够受到社会力量的有效制约,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反腐路上,尚需风雨兼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改作风,毫不手软反腐败,才能将“老虎”“苍蝇”“一锅端”,才能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才能让耄耋老人不再呕心沥血,真正享尽天伦之乐。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