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月欠族"缺的是"财商教育"

2014年02月18日 09:37   来源:东方网   苑广阔

  知道月光族吗?那你已经out了。近日,网上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月欠族”,指的是那些不但“月光”,还需要透支的人群。许多刚出校园的年轻一代职场新人,未脱“啃老族”,又入“月欠族”,网友们纷纷惊呼:“‘月欠族’是比‘月光族’更凶残的存在!”(2月17日《当代生活报》)

  对于“啃老族”“月光族”,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对于什么是“月欠族”,想必很多人还有些不明白。所谓的“月欠族”,顾名思义,就是每月不但工资收入不够花,还需要透支信用卡,需要向别人借钱才能维持开支,勉强度日的职场一族。“月光族”至少还是收支平衡,只光不欠,而“月欠族”却是入不敷出,月月亏欠,所以说“月欠族”是升级版的“月光族”也不为过。

  而再看看“月欠族”群体,主要是以职场新人为主。客观而言,这是有现实原因的。一方面职场新人因为刚刚参加工作,正处于职场生涯的起步阶段,本身工资收入就比较低,自然总是感觉钱不够花;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在消费观念上已经和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更加讲究享受生活,甚至不惜超前消费,这也会导致个人财政状况的捉襟见肘。

  虽然“月欠族”有可理解之处,但是这种现象也会带来很多风险或隐患。比如生活中突然遇到较大开支的情况;比如家人突然生病或者是遇到其他难处需要自己的经济支援,那么就会陷入很被动的境地。而且,月底欠钱,月初还钱,到了月底又欠钱......,这样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摆脱个人债务危机,显然也不利于个人工作和事业的发展。

  而在笔者看来,“月欠族”的产生虽然和收入不高,消费超前有关,但更和理财意识缺乏,“财商教育”欠缺有关。正如电视一档理财节目所说的那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商品时代,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是“经济动物”,理财意识应该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而“月光族”“月欠族”的存在,正是缺乏理财意识的直接证明。

  说到理财意识,就不得不提“财商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财商教育”是继“智商教育”“情商教育”之后的一个新的教育话题,现在很多有意识的父母,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都已经开始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方面的启蒙和培养。即便学生时代没有这个条件,那么等自己步入社会之后,也应该有意识地补上这一课,完成财商方面的“自我教育”。

  “财商教育”并不一定就是投资理财,钱生钱,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收入和财产,养成量入为出的习惯,合理“节流”,积极“开源”,都属于“财商教育”的内容。这不但可以避免我们沦为“月光族”“月欠族”,陷入个人财政危机,而且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一生的幸福,都有很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唤醒“财商”可从校园教育起步    2016年05月05日
  • ·闻过即改,群众才会满意    2015年08月28日
  • ·"六万学情商" 是有益尝试    2013年11月20日
  • ·莫让财商教育远离了孩子    2013年04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