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烂尾新闻消磨公众的耐心

2014年01月29日 07:38   来源:羊城晚报   李先梓

  岁末年初,媒体又盘点烂尾新闻:广东官员澳洲强奸案,广西民警米店枪杀孕妇案,香格里拉大火消防栓“失灵”之因,山东滨州黄河大桥“免费时间表”、多省份2012年度社会抚养费征缴总额至今未公布……(1月27日《新京报》)

  这些新闻在曝光之初,大都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在舆论的呼吁下,相关部门大都以“正在调查中”予以回应,而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当媒体回过头来再次追问事件(案件)的进展情况时,所得到的回应要么仍然是“正在调查中”,要么是“请联系其他部门”。总之,尽管不同的烂尾新闻千差万别,但烂尾新闻的表现状态和有关部门的回应语气却是惊人的相似。

  为何会产生烂尾新闻?除了个别特殊情况,恐怕绝大部分都是有关部门采取“拖字诀”来敷衍公众的结果。众所周知,在发达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新闻热点事件此起彼伏,人们对新闻的关注也往往存在着“喜新厌旧”的特点。于是,有些部门就抓住公众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一些新闻热点采取了冷处理:不急于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结果,先采取类似于“正在调查中”等惯常的回应方式,对公众进行临时性安抚,等过去一段时间,其他地方出现了新的新闻热点,而人们都去追逐新热点之后,该新闻的热度自然就慢慢冷却下来。尽管在此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人重新翻出该事件并追问,但总体说来,事件会一直朝着持续冷却的方向发展,直至彻底淡出了公众的视野。纵观这些年发生的许多无疾而终的热点事件,几乎都遵循着这条发展规律。

  公众对新闻热点“喜新厌旧”,并不等于不关心那些热点事件的最终结果,只不过,人们对于事件关注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热点都装在脑子里,不可能天天盯着所有的热点不放。但是,这些曾经的热点事件只要有人提醒,人们立即会产生出同一个问题:该事件的处理结果到底怎样了?如果得到的仍是那句“正在调查中”,这对人们的耐心无疑是一种消磨,而多次消磨的结果,最终消磨掉的只能是相关部门的公信力。

  如何避免有关部门的“拖字诀”成为烂尾新闻屡试不爽的法宝?除了加强问责,媒体的不断追问也十分重要。对一些有烂尾趋向的热点事件,媒体要有一种一鼓作气和穷追猛打的劲头。当媒体的“追字诀”发挥作用时,相关部门的“拖字诀”恐怕就难以奏效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