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论如何面对社会提出的问题

—— 读《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
2012年10月10日 14:30   来源:求是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时代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我们的理论就应该具有时代的“问题意识”。《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确定的8个热点问题,是在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调研基础上选择出来的。“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道德风气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遏制、反腐倡廉如何深化”,都是民众关注的热点,当然也是社会和时代提出来的问题。十年来,直面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正是“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所做的事情,经过多年积累,它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中一个独特的理论品牌而被大众接受认可。

  理论尤其是社科理论、国家政策理论,不仅要在学者头脑和相关部门中重点停留,更应该“面对”大众。而社会中许多让人困惑的问题,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给出“怎么看”、“怎么办”的权威性解答。“理论热点面对面”主题的调研过程,其实也是倾听百姓心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理论热点面对面”是党和国家与民众沟通商议民生大事、国家大政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解析问题根源,给出党和国家的政策解读,共商解决问题和完善社会的务实思路和举措。因此,“理论热点面对面”也可看作是一种新的理论大众化方式,为大众释疑解惑的同时,也是在统一大众认知;解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也是在构建国家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信念。“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读物,事实上还弥补了理论在现实社会中“解释力”不足的缺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力量和凝聚力而言,理论构建是一种能力,理论的社会解释力、理论的大众化,也是一种必要的国家能力。

  理论代表的应是我们社会的理性思考。所以成熟的理论最重要的,是不只看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且要用独特的“一双慧眼”,“雾里看花”,“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就凸显了这种理论特点,在直面问题的同时,也给出辩证看的眼光和思路。如解析“分配差距”问题时,既分析了调控难度的原因,也用实证数据给出了国家为缩小差距做出努力后的初步成效,引导大家在宏观状况和变化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再如,怎样看待社会道德“滑坡”疑问,书中用事实说明,社会中存在败德现象,但也彰显着“大爱”,志愿者行动、助人为乐者及道德激情也在生长。即使有对“道德冷漠”的忧虑,有如何“扶起道德”的讨论,也显示着大众追寻真善美的渴望。正如书中所说:中国的道德状况是一幅“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图景,以此引导人们辩证、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道德的“全貌”。

  相信没有哪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没有问题,何况中国这样一个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大国。我们国家目前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成熟的社会和理性的公民,不会仅停留在怨气发泄或消极指责的“批判”中。我们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的力量在于思考和建设。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辩证的、富有建设性的理性思考。常言道“方法总比问题多”,重要的是针对问题要勇于直面并在“怎么办”和“务实办”环节着力。《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辩证看 务实办》等,其中的问题思考就极富建设性,这一点在该书系的关键词“怎么办”与“务实办”中已被体现和强调。

  此外,除了思考解答问题越来越注重用百姓熟悉的话语方式表达外,该系列读物的文字风格也越来越“大众化”。而且,读这些书,在理解问题、了解国家政策举措的同时,还会接受一种带着“正能量”的思维方式:那是一种充满辩证智慧、建设性思维的思考能力。(葛晨虹: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