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商场公开陈列的雕塑作品《武松与潘金莲》被称“毁三观”引发网络热议,对此,商场方回应:该作品出自国内知名艺术家李占洋,旨在对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性与暴力进行深刻反思,但场地选择不妥,深表歉意。(1月27日新华网)
商场展出“武松杀嫂”雕塑之所以引起争议,无非是作品充斥着“情色意味”,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因此还未展几天,该雕塑就已撤展,不仅商场负责人出面道歉,还表示以后针对此类反思性艺术作品,将会考虑在私密空间展出。如此见不得光的“武松杀嫂”雕塑,究竟得罪了谁,才惨遭此般命运?
先来看看“武松杀嫂”这座雕塑,潘金莲半裸上身、下身未遮,武松一边会倒砍向潘金莲,一边面贴潘金莲。逼真的形态和雕刻,让整个雕塑作品充满性与暴力的气息。就冲这一点,许多未成年家长就无法忍受。看到如此暴露的艺术作品,带着孩子的家长们不是扭头就走,就是愤然投诉,哪还有心情“欣赏”一番。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恐怕是“武松杀嫂”雕塑一宗大罪,“少儿不宜”也成了人们对此类艺术作品口诛笔伐的理由。
不仅仅是少儿不宜,许多成年人看了都无法理解。这座放置在高档商场里的雕塑,本是和其他艺术品一同参展,却独自遭到了“恶俗”、“毁三观”这样的评价,不知作者李占洋先生心中作何感想。策展方为了帮助公众理解雕塑含义,写道:“作品以鲜明直接的造型语言以至露点方式,强迫我们直视当代社会情感的‘灰色地带’”。结果公众不但不忍直视,还将作品移出视线,以保持自身清洁。不知是人们眼里容不得沙子,还是性意识过于保守,亦或是不懂艺术?
普通人不懂艺术可以理解,不能接受也可以理解,但有社会学专家就表示艺术作品应当放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场合。这么说,美术馆、会展中心就成了“武松杀妻”们的最佳去处吗?在那类场合就保证没有未成年人,没有“洁身自好”的人吗?如果对性文化过度敏感,那么与之相关的东西都应掩藏起来,这显然是矫枉过正的想法。央视曾经给大卫雕像打上马赛克,就是因为用力过度而闹下笑话,如今“武松杀嫂”没被打马赛克,却被扫地出门了。
时代在变,观念也须变。中国不再是封建时代男女隔墙相望的国度,社会也不再是三纲五常的旧社会。“武松杀嫂”雕塑是对历史文化的还原,更是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和警诫。期待将来人们能坦然面对性文化,那么“武松杀嫂”会是社会进步的一块基石,见证着人们意识开放的历程。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