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没打过虎? 近日,有文史学者赵所生称:“武松原在江湖卖艺,因武艺高受知府高权赏识做了捕快。不久高被黜,他被解职。新任知府蔡京之子蔡銎无恶不作,人称蔡虎。某日武松伏于蔡府门外,等蔡出门时冲出挥刀砍杀。所以,武松打虎这个“虎”其实是个人。
[图片]学者称武松没打过虎 打的是恶霸外号叫虎
[新闻观察]
武松没打过虎?文史研究应防“攀亲”风
武松没打过虎?文史学者称打的是人,乃恶霸外号。这样的文史研究结果,一眼看上去,就有点伪命题,因为以小说家言作为史实纠正对象,本就不靠谱。当然,人家发在微博上,也不是正二八经公布研究成果,此姑且不论。但通过此则新闻中另一搜来的例子,说,武松的原型其实是《水浒传》作者的好友卞元亨。其根据是从《卞氏家谱》获得。这就让伤齿龙有了另一种感觉,即某些文史学者的某种潜在使命,似乎就是“攀亲”。这“攀亲”的某些功利动机,或为本家族溢美,或为本地区找典,或博本地旅游拉动的成果落地。
不是吗?卞氏家谱说武松原型是卞有祖宗,这说法多好啊,光宗耀祖;南京学者将武松和南京扯上关系,这说法也很棒,本地人文典籍由此添了厚重。更多的例子,还有曹操墓被发现引发的巨大争议,还有刘备墓的争先恐后挖掘,最搞笑是西门庆故居的争抢,还有那现实中的“某领导曾站在这里”的急匆匆神叨叨的立碑。
当然,说故意“攀亲”也许误伤了地方文史学者,基于其研究的文化依据来源,各地学者当然总是首先对自家的地方文史资料“近水楼台”,“烂熟于心”,且在其职业生涯,会不断受到地方政府“城市营销欲”的明示暗引,而为家乡找典籍寻文脉,貌似也是为家园增光添彩的当然使命,所以,就有可能走进一种怪圈:“只要你愿意证明,你就一定能证明”,办法很多,地方史志,神鬼传说,坊间民谣,某姓家谱……“总有一款适合你”,哪怕是“断裂”的、“单一”的孤证,哪怕缺乏论据与结论之间严密的逻辑自洽,但至少在我这方地域,上有领导肯定,下有朋辈喝彩,中有相关部门谋求利益搭车,于是,那句流行歌,便被倒过来唱了——“至少我还能,勇敢地自我欣赏”,于是我“想唱就唱”。
在充分理解如此学术研究动机的同时,伤齿龙想提醒,任何学术研究,都该是客观的,都该是最大化寻求结论精准,以使学术不至于庸俗化、娱乐化,不至于为现实功利投机心理的裹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得谨防文史研究不正常的“攀亲”风。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