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点,在五一公园内,10位老人一起举起纸板,引来不少市民围观。纸板上写着:“春节,爸妈想你了!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他们一边举着纸板,一边还合唱起《常回家看看》。这10位老人都是棉纺路街道办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1月21日《郑州日报》)
寒风瑟瑟吹不散亲情的温热,看到这则新闻,相信在外打拼的游子即使远隔千里,耳畔也会想起父母慈祥的召唤。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区域性城镇化建设的不平衡、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对个人理想前途的追求与实现,很多青年人不得不远游,即使“游有方”,也难得经常回家探望父母。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数量在不断增涨,而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又使得异乡子女无暇回家探望父母。为此,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随之而来的是江苏的王姓老人因两个儿子总不回家,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精神赡养”;四川的李老太太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每月上门探望;广州的张老先生因为儿子长期不看望他,盛怒之下刷爆儿子9张信用卡,儿子将老父告上法庭……
本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却要依靠法律的手段获得,在人们叹息“累觉不爱”的同时,恐怕父母子女之间仅剩的牵挂也会被肃穆的法庭诉讼所消耗殆尽。
与此同时,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一幕幕“暖心”的温情画面不断上演。微电影《回家》在网上的热播,戳中了无数网友的泪点,唤起了人们向往阖家团圆的传统情怀;北漂女孩儿将写满整本祝福的日历送给父母,被大家称赞为“中国好女儿”,引发了人们对孝心的思索;“亲情计算题”流行网络,陪伴父母的时间竟可以用“天”或“次”来计算,让人们猛然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恐惧。
法理之外有人情。法律条文的实施和诉讼案件的公开,只是在道德引导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依靠震慑和警示所达到的“常回家看看”的目的,只会沦为冷漠的例行公事。真正能触动灵魂的妙手良方是温馨的情感宣传。探望父母的公益广告、为人子女的孝心故事、家和万事兴的正能量事迹,都能为社会营造充满人情味儿的温暖氛围。在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应肩负起这一责任担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汇集感动至深的典型故事,聚焦动人心魄的光辉瞬间,以多种形式向社会传递常回家探望父母的暖心风尚。
谁在喊你回家过年?当我们听到父母千里之外的呼唤时,更应该静心思考,“暖心宣传”胜于“普法教育”。如果媒体网络传播更多的是深入人心的正能量,如果时代宣传更多以道德感化为导向,如果全社会都充盈着多陪陪父母的呼声和心意,那么“常回家看看”入法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也衷心期待着,“探亲入法”真正成为“一纸空文”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