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丹麦皮草何以打动中国买家

2013年12月20日 07: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杨敬忠 王哿幸子

  从最初只有5名中国客户参加哥本哈根皮草拍卖会,到现在每场拍卖会都有七八百名中国竞标商参加;从只有几名员工组成在华办事处,到今天丹麦成为中国最大的毛皮产品供应国,毛皮出口量占到中国毛皮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市场为丹麦皮草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

  资料显示,丹麦皮草生产以貂皮为主,每年全丹麦大约1500多家貂皮养殖户生产约1500万张貂皮,狐狸皮、灰鼠皮及兔皮仅占非常小的部分。丹麦养貂业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到如今已有70多年的养殖历史。丹麦饲养管理模式是全市场化的家庭农场式生产模式,各养殖户的种貂由指定的种貂场提供,饲料供应由饲料加工厂以统一标准进行统一加工和配送。丹麦多年来饲养总量稳定不变,品种极为丰富,种群品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世界养貂大国和养貂强国。

  近些年,随着新兴市场对皮草需求的增长,皮草价格急速攀升。2006至2007年度,丹麦貂皮平均价格为每张240丹麦克朗。短短五年,2011至2012年度,平均价格涨至每张401丹麦克朗。最新数据显示,在2012年底最后一次拍卖会上,平均价格已高达每张584丹麦克朗。2012年,丹麦貂皮价格平均上涨25%,养貂业平均利润达280万丹麦克朗,再创历史新高,是丹麦农业平均水平的四倍。

  作为全球毛皮第一生产大国和皮草行业翘楚,哥本哈根皮草成为国际皮草质量顶级标准的代名词,光环背后映射的是丹麦特有的产业合作文化。“哥本哈根皮草”作为顶级奢侈品牌、丹麦毛皮拍卖行与丹麦毛皮动物养殖协会的联合体,由丹麦毛皮动物养殖协会旗下1500余家会员即农场主共同组成并集体拥有。这些农场主都是“哥本哈根皮草”的股东,在生产经营中互帮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合作社形式的联盟使农场主们有着统一的经营模式、产业标准和发展战略,避免了各自为战的各种弊端,促进了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者抗风险的能力,保证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制定的策略和计划是为整个皮草行业量身打造的,目标是促进共同发展和整体繁荣。充分合作让我们坚持共识和相同的价值观,专注于怎样做得更好。因此,我们比其他国家的竞争者更有效率。”哥本哈根皮草销售总监肯尼斯·洛贝格说。

  在“哥本哈根皮草”每年的拍卖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买家们仅仅通过对现场几十件样本的鉴定,便会签下数以万计、甚至几十万张的毛皮订单,这表明了他们对丹麦皮草产品完全、充分的信任。“哥本哈根皮草”也从来没有辜负过这份信任:即便是几十万件的订单,货品在送达顾客本国拆封时,任意一张毛皮的质量、成色都能与样本保持高度一致。这便是丹麦商人展示给世界的诚信价值。丹麦是世界上居民互相信任指数最高的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CD )201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丹麦居民的相互信任指数高达89%,远超O ECD的平均水平59%,居全球之冠。

  总之,兢兢业业的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精益求精的专业气质、亲切周到的本土化战略、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让丹麦皮草数十年来保持了全球王者地位,向世界展示出当之无愧、令人信服的全球产业领导者风范。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杨敬忠:触摸丹麦设计灵魂    2013年11月22日
  • ·从幸福奶爸看丹麦生育福利    2013年11月15日
  • ·丹麦土壤污染防治之道    2013年08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