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丹麦土壤污染防治之道

2013年08月21日 07: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杨敬忠

  北欧国家丹麦是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先锋,民众普遍环保意识强,土壤保护也是丹麦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1971年,丹麦政府设立世界上第一个环境部,从那时起,丹麦一直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现已建立了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规,为土壤保驾护航,并努力运用先进的科技,治理并修复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

  丹麦四面环海,地表径流很少,地下水是丹麦最主要的淡水资源,丹麦居民的饮用水全部直接来自地下水。如果土壤资源遭到严重污染,蕴藏于土壤资源之下的地下水资源也会被破坏,这将动摇丹麦人的生存之本。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丹麦不少土壤资源也遭到了破坏。丹麦高度重视土壤污染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制定相关的污染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2000年出台《土壤污染法》,并从2007年开始实施修改后的《土壤污染法》。

  丹麦环境环保署土壤保护负责人迈克尔·斯令尔(M ichael Schillinger)告诉笔者,除《土壤污染法》外,丹麦还有其他一些法律也涉及关于土壤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条款,比如《水资源管理计划》等。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在丹麦的销售和使用都必须经过政府部门许可,使用的种类和数量由政府部门制定标准,农民使用的农药各项指标只能在许可的范围之内,绝对不允许超标,以防止过度使用,污染土壤以及地下水。

  为了深入细致地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丹麦建立了一个土壤污染数据库,被收录的土壤分为两类:V 1级别和V 2级别。V 1级别包括所有潜在的可能污染场地,比如以前的化工厂区、加油站地下储油罐等区域,V 2级别为被证实的污染场地。环保部门对所有潜在污染场地进行初步调查与风险评估,并对重点土地进行详细调查。如果土地的污染物被证实超标,则被列为V 2级别。

  斯令尔说“根据2012年的数据,目前丹麦所有潜在的可能污染场地的总数为28000块,被证实污染场地为14000块,我们预计需要花费60至90年时间才能完成全部的治理修复工程。在被证实污染场地中,对地下水造成危害以及建有住宅、幼儿园的土地是优先重点治理对象,目前大约有7000块,我们正在对这些场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治理与修复方案。”

  丹麦土壤污染数据库的信息全部公开,丹麦公民及机构可以向环保部门查询土壤污染数据库。如果土地的所有者发现所拥有的土地属于V 1级别,即可能被污染,可向政府请求对场地进行详细调查,政府在接收到请求后,必须在1年内展开调查。如果证实场地未受到污染,则从土壤污染数据库中删除。如果证实土地受到污染,则被列为V 2级别。

  此外,丹麦在全国上下还设立了数百个土壤监测点,对土壤进行长期实时监测,进行动态管理,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各个监测点全部联网到一个全国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GIS),信息共享,环保部门、大学、研究机构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

  土壤修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丹麦严格执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污染者必须承担治理污染的全部费用。一方面给治理污染提供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对污染者产生震慑作用。如果一家企业拒绝清除自己对土壤造成的污染,监管部门将会根据法律给企业开出罚单,由法院强制执行。对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污染土地,土地所有者可向政府申请补贴,政府承担绝大部分的费用。

  斯令尔告诉笔者,丹麦每年在土壤污染防治上花费大约是1.3亿欧元,其中58%来自政府,10%由石油企业承担,7%由保险公司承担,剩余25%全部来自私人资金。加油站的地下储油罐必须强制性购买土壤污染保险,如果储油罐发生泄漏,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

  在土壤修复上,丹麦主要采用三种修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斯令尔说“我们会根据每块土地的实际情况,从长远角度考虑有针对性地选取最新的修复技术。”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修复技术,丹麦首都大区在2013年5月在哥本哈根以西12公里的Skovlunde地区特别购买了一块受污染的场地,用于建立土壤修复实验室,研究与测试新的土壤修复技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丹麦皮草何以打动中国买家    2013年12月20日
  • ·杨敬忠:触摸丹麦设计灵魂    2013年11月22日
  • ·从幸福奶爸看丹麦生育福利    2013年11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