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幸福奶爸看丹麦生育福利

2013年11月15日 07: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杨敬忠 宣敏

  清晨,倾斜的阳光和轻柔的闹钟铃声把住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城北的彼得·安德森从睡梦中唤醒。他揉揉惺忪的双眼,腾身下床,又开始一天紧张而幸福的“奶爸”新生活。

  六个月前,安德森还是丹麦银行一位金融分析师,现在则成了一个满怀希望、快乐忙碌、名符其实的“丹麦奶爸”。为了照顾刚出生的爱女安娜,他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利,放下手头工作,休了半年产假,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女儿的照料当中,当起了全职保姆:换尿布、冲奶粉、哄孩子、陪女儿睡觉、晒太阳……一丝不苟,有条不紊,乐在其中。“休产假前,我一周工作时间超过37小时,加上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根本没有空儿来陪伴女儿。得益于这个国家完善的福利制度,现在我可以毫无顾虑、全心全意地抚养我的小宝贝,跟她一起成长,分享她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幸福。我想,当女儿长大成人,当我老了的时候,我不用去遗憾当年没有把更多时间留给她的童年。”安德森说。

  事实上,像安德森这样乐于在家当奶爸的丹麦父亲为数众多。在大街上、公园中、商场里和其他公共场所,随处可以看到推着装备齐全的婴儿车、细心地给宝宝喂奶或换尿布、或者胸前挂着婴儿襁褓、眉飞色舞逗宝宝玩乐的丹麦男士。在这个女权主义盛行的童话国度,照顾宝宝早已不再是妈妈们的分内之事,而成了爸爸们最重要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之一。即便是身居高位的政坛和商界要人,也会争当奶爸,高调宣扬做奶爸的细腻感受和心得,乐此不疲。

  在丹麦已经旅居16年的华人IT工程师吴京也是一名超级丹麦奶爸。在当爸爸之前,他在丹麦一家IT公司担任程序员。由于丹麦的生育福利相当优厚,儿子弗莱明(Flem m ing)出生后,吴京就辞去了工作,专心做起了全职奶爸。他的太太在一家大型会计事务所担任注册会计师,收入不菲。因工作需要,她休完6个月产假之后就回单位上班了。这样,吴京便担起了一名丹麦专职奶爸的全部责任,洗、换、喂、送、玩、睡样样都做得专业、完美。只有儿子白天在托儿所的几个小时,才是吴京的个人时间,在家做一些网站设计的兼职工作,丰富一下奶爸的“业余生活”。

  丹麦国家统计局2013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丹麦新生儿的父亲平均休假38天全职带孩子;而在安德森所从事的金融行业中,男人休假带孩子的平均天数更是高达60天。丹麦父亲的“亲子幸福指数”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丹麦是北欧高福利国家,生育福利十分丰厚。法律保证了新生儿的父母双方都有充裕的产假和可观的生育津贴,并且假期可以根据父母的需求自由调配和灵活安排,尤其是父亲享受的产假也很长。根据丹麦法律,父母双方加起来可以享受最长52周的生育津贴,其中,父亲最多可以领取34周的生育津贴。而生育津贴的金额与失业金额度相当,最高可达工资的90%,可保证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不少丹麦雇主为了增强员工的向心力,比如安德森所在的丹麦银行,还给员工额外增加一定天数的比政府生育津贴更高的全薪产假,以确保员工在产假期间经济收入不受任何影响。

  安德森说,“在我休产假期间,公司不太容易能找到一个人可以直接顶替我。一个新人可能需要一年时间才能胜任岗位,所以,工作小组里的其他同事需要分担我的工作。当然,在他们需要休假的时候,我也会帮他们分担。这就形成了一个互助式的、支持休产假的企业内部文化。当然,在一些特定行业,有时男人休产假被认为会阻碍其职业发展,所以,丹麦也有人会不休产假,但那毕竟是少数。”

  转眼之间,弗莱明已经两岁了。吴京仍然在津津有味地过着“丹麦奶爸”的生活,满满的幸福感流淌在他用相机记录下的儿子成长过程的每个瞬间:第一次翻身、第一声呼唤、第一次迈步、第一次爬楼梯、第一次坐飞机去北京……“等他将来长大了,看到这些,他一定会更爱我吧,呵呵。”吴京一脸的童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丹麦皮草何以打动中国买家    2013年12月20日
  • ·杨敬忠:触摸丹麦设计灵魂    2013年11月22日
  • ·丹麦土壤污染防治之道    2013年08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