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未消除,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经济运行与上半年相比已更加平稳。由此,改革在落实层面就拥有了更为宝贵的时间窗口,应抓住有利时机,坚持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做到有序推进、协调推进——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社会共识的情况下,准确把握上述要求,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避免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从而为改革深入推进腾挪更大空间。
今年以来,在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国经济成功走出上半年低位运行状态,实现全年主要经济目标基本无虞。回顾该过程会发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比如,新一届中央政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多批次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到公布新版的投资项目目录;从铁路货运全面走向市场,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创新监管方式,有利于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了经济运行效率。再如,面对上半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我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不动摇,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避免了与经济周期不匹配的货币行为,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稳定,有利于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但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并非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一方面,成功的改革能够释放制度红利,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推进也离不开稳定的经济环境。历史和他国的经验已证明,改革实施过程中,一旦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极易破坏改革共识、增加改革难度、延缓改革进程、降低改革收益。因此,在当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保持经济增速运行在平稳合理区间,使经济增长总量、货币供应、财政收入、物价水平、进出口贸易等稳定增长。其重点,则是把握好改革的速度、力度、节奏,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
虽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未消除,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经济运行与上半年相比已更加平稳。投资、消费、出口、工业、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整体向好。从国际上看,随着美、欧等经济体的逐步复苏,国外相关需求回升也有助于带动我国出口。这种情况下,改革在落实层面就拥有了更为宝贵的时间窗口,应抓住有利时机,坚持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做到有序推进、协调推进。
首先,对中央此前已经确定、短期内就能够见到成效的政策措施,应尽快出台细则予以落实。比如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单独两孩”政策、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放开小城镇户籍等,都是社会广泛期待的改革内容。这些改革措施既有利于增加市场需求、激发市场活力、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又能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成效,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在好转,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改革发展共识。
其次,一些此前已取得初步成效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改革步伐应继续推进。比如作为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业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近期,证监会就新股发行、央行就利率市场化和上海自贸区等推出多项实质性改革举措,赢得市场普遍欢迎。最新的内容则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新三板扩容方案。未来,包括金融、财政、国企改革等在内的关键领域改革,应加速出台实质性改革举措。
此外,还要意识到,改革将不可避免带来“阵痛”。比如,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将导致一些地方和行业增速放缓。对于此类涉及面广、利益链长、关系复杂的改革事项,要做到提前设计、有序协调推进,既不能因局部短期利益而畏缩不前,贻误改革良机;又要拿出整体方案,避免因改革过快过急导致出现被动局面。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