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政府放权信号明显

2013年11月14日 09:55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尚未正式发布,但是,从公报透露的信息来看,已经有很多亮点。其中,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由“基础性”转向“决定性”,是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众所周知,首次提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是在十四大报告中,当时的提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却设了一个前提,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这也意味着,虽然市场可以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必须在政府的有形之手控制下。如果政府的有形之手比较开明,那么,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能得到一定发挥。反之,就很难发挥作用了。

  而从此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实际情况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基本也就没有能够挣脱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控制,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大致也是这种状态的反映。也正因为如此,相关的制度、规则等,也就不可能按照市场规律制定,即便符合市场规律要求,在执行中也会受到政府的强力干预,很难对市场秩序、市场行为形成约束与规范。

  直到十七大的召开,相关的提法和要求才出现转变,变成了“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当说,这次转变还是具有很大的突破性的。因为,从“国家宏观调控下”到“从制度上”的转变,已有了比较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有了市场化元素。毕竟,制度与调控相比,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更淡化了计划经济色彩。更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制度”,基本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制定的,也是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执行的。

  相反,前面所提到的“调控”,更多的是计划经济思维,是硬套在市场头上的“紧箍咒”。一旦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超越了政府的固有思维,就会立即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受到政府的行政控制。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转变,此后的若干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就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发挥。特别是竞争性领域,基本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不然,国有企业改革也不可能推进得如此顺利,民间资本也不可能大范围地进入到原有国有经济高度控制的领域。即便在一些领域,仍然是国有占绝对控制地位,但也可以出现一些民间资本的影子了。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从“基础性”调整为“决定性”,无疑是一次思想的飞跃、思维的跳跃、行动的跨越。因为,“决定性”意味着,在今后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将不能再对市场进行过度干预,不能对市场加以控制,而必须放权于市场,放手于社会,让市场决定社会资源的配置,让社会来检验资源配置的作用与效果。如果社会检验的作用与效果不明显,市场就会作出自我调整。而政府则侧重于做好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秩序的维护工作,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

  而这一点,从新的一届政府组成以来,频繁向市场放权也可见一斑。如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金融改革试点、放开了贷款利率限制、改革了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等。与此同时,相关的立法工作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很多政府严重缺位的方面,也在不断得到加强。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