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逼迁令人不寒而栗

2013年10月28日 07:24   来源:法制日报   胡印斌

  “我该怎么办?”10月26日凌晨,长沙一位小学教师谭双喜把自己的工作调动通知发到了自己的微博上。按照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的通知,这位小学高级教师要在下周一到拆迁指挥部报到,任务是劝拒绝拆迁的婆婆同意签字(10月27日《新京报》)。

  这是一种“亲情逼迁”。尽管名义上属于比较温和的“工作调动”,却也不免流露出一阵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因为,这是来自政府不容置辩的政令,而且,这还是一种需要指定性结果的调动,一名小学教师如何能够抗衡?

  事实上,为了求得公权力的宽宥,这名小学教师之前已经做过很多努力,比如,与丈夫假离婚以求免“责”等等。不过,这些努力在强大的拆迁令面前,显得太过拙劣,并无任何实际效用:民政部门根本就不受理他们的离婚申请。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有关部门既然已经认定,谭双喜一家“在意”小学教师这个事业单位公职,那么,就不可能轻易放过她。

  这样的逼迁显然十分恶劣,影响也很坏。其一,签不签拆迁协议,本身就是市民自己的选择。不仅开发商没有道理随意骚扰、干预市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即便是政府部门,也无权以要挟、逼迫的方式“曲线”拆迁,甚至拿家属的公职作为筹码,一再要求“统一认识”。有不同看法可以协商,岂能无视法律,随意动粗?

  其二,当地政府把拒拆民众家属调到拆迁指挥部的行为,表面看是在减小超前阻力,实质上与不明人物夜袭居民住处的做法并无二致。二者都是一种威慑、一种恐吓。这样的做法居然能够大行其道,不能不让民众产生遐想,即政府与开发商共同算计老百姓的房子。

  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记者采访,居然说调到拆迁指挥部是谭双喜自己的意愿。这样的遮掩未免欲盖弥彰。不仅不可能遮掩公权力的过失,也让人对当地政府翻云覆雨的手法多有领教。

  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当地政府在推动工作时的简单和粗暴。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协商的,老百姓为什么不买账?一个“钉子户”能够掩盖相关部门乃至开发商无视法律的现实吗?只要家属不配合政府逼迁就要调动工作,能把所有的拒拆市民都调到指挥部吗?

  这些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在推动强力拆迁,政府官员往往按照任期的时间来确定拆迁的时限,这样也就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且不说,大规模的拆迁破坏了老城的景观风貌,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也往往因为其过于峻急而难以接受。此前不久,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落马,与之相关的“吉娃娃”(季挖挖)随之走红,难道说,城市一定要延续大拆大建的宿命吗?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