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捅破法律“天花板”更要揭去“罪犯孩子”的标签

2013年09月26日 07:14   来源:红网   晴川

  因为父(母)亲入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往往也陷入困境。贫困仅仅是他们可能面对的危机之一,他人的歧视则给孩子的人生带来更加沉重的包袱。要为他们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提供保障,不仅要选择有利的抚养方式,更要突破相关法律制度的“天花板”。(9月25日《法治周末》)

  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生存困境,除了经济因素,最主要还是“罪犯孩子”这个沉重的标签。正如文革时期“狗崽子”标签一样,来自歧视、谩骂等心灵上的痛苦最让人难以忍受。这也是不少“罪犯孩子”流浪街头乃至自生自灭的根源。显然,这种“恨屋及乌”心态缺乏人道,也严重背离了现代文明的方向。有人将这种歧视归罪于家长,笔者并不认同。

  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学生中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只要有一点悲悯与同情心,能做到一视同仁,即便这个标签为家长所贴,也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揭去。然而,现在的不少学校,从生源和影响考虑,自己本身就戴着有色眼镜。连相貌难看都要被劝退,歧视乃至赶走“罪犯孩子”岂不更是“为了安全”?学校如此,学生会这么做可想而知。我们需要好好问一问的是:当内心没有了是非标准和道德感,又将如何教育好学生?

  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他们在本质上与留守孩子并没多少分别,甚至因为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边缘化而更需要心灵的润泽和呵护。然而,当我们不遗余力为留守孩子创造教育、生存等发展机会的时候,我们社会为什么总是把他们遗忘?面对罪犯家庭收入只有900元的拮据生活,社会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如果我们能用对待留守孩子的那份平常心看待他们,关爱他们,所谓的标签,还会贴得如此牢吗?还有,连庭审犯罪嫌疑人都进步到可以坐轮椅、戴帽子了,为什么探监还要搁块玻璃?

  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60万的“罪犯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他们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财富。让他们阳光地成长,这既关乎社会和谐,也体现社会的文明进步,政府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不能总寄希望于制度之外人们的同情和慈善。这一方面需要捅破法律的天花板,将他们揽入怀中。同时,更要设法捅破人心的天花板,让他们不设防,不自闭,和其他孩子一同学习、进步、成长。这一点更为重要。子要人们内心的标签不被揭去,终将注定是“罪犯孩子”心中永远的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