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修订“学生守则”要摈弃口号语言

2013年09月18日 08:10   来源:羊城晚报   何龙

  《中小学生守则》因内容空洞、可操作性不强而一直受到诟病。前天,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透露,新的修订计划已经启动,空洞的内容将被删除。

  因应时势变化,听从民众意见而适时修订不切实际和不接地气的规则,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在《中小学生守则》问世之前,就有《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们分别在1981年、1991年、1994年发布。2004年,教育部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并对其内容做了调整和补充。

  2004年版的《中小学生守则》只是对旧版本的小修小补,大的框架没有多少改变,大致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科学,热爱集体,热爱大自然;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努力学习,勤思好问;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他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等等。

  这些“守则”基本上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大概念,其用词也是大而无当的。热爱,遵守,积极,努力,团结……这些都是口号语言,很难构成具体的行为指南和行动指引。

  同样都是学生守则,英国、美国和日本则条条细化,句句实在。

  日本的学生守则细到“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靠右行,不要绕道和买零食”;“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美国的“守则”详细规定如何称呼老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请假,以及提问必须举手,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回答,等等。

  最有意思同时也是最实用的是英国的学生守则。它既告诉学生“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命第一,财产第二”这样的人生大道理,也告诉学生“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坏人可以骗”这样不同寻常的道理。对学生的安全,英国人就不是用简单空洞的“注意安全”之类的字眼,而是细化到“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与陌生人说话”。

  显然,与其用“热爱祖国”和“遵纪守法”这样空泛的规则来要求学生,不如告诉他们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违反法纪的;与其要求学生举止要文明,不如让他们知道,插队、迟到、大声喧哗、突然造访、乱扔杂物、窥视和探问他人隐私、在公共场所并行而堵住别人去路等等,都是不文明的表现。

  学生守则还要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当下社会安全有问题,我们就要像英国学生守则那样,要求学生不吃陌生人的食品,不随便跟陌生人走;近年女生时有受到老师甚至校长的性侵犯,守则就要提醒学生,与包括教职员工在内的熟人独处时,同样要做好防范;由于如今的手持通讯工具被普遍使用,则需要订立使用规则,如不能因为手机的铃声与通话声而影响他人;针对中国缺乏公民精神,就应该告诉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管闲事”;鉴于讲空话已蔚然成风,应该在学生守则中加上“不讲空话”……

  在中国,许多制定规则的人自己未必懂规则,教导别人的人自己却需要接受教导。像这样充满空话套话的“学生守则”,实际上就是在向学生示范不切实际和不接地气的文风作风。因此,制定守则者首先要学会守文明规则,否则以其昏昏,又如何使人昭昭?(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