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大教授“过劳可耻”是一个伪命题

2013年09月02日 11:05   来源:荆楚网   张卫斌

  近日,以研究休闲经济著称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欧一些国家,人们工作四天休息三天。依据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30年,我国就可实行工作四天休息三天。王琪延教授此言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有网友表示,2030年,好遥远;更有犀利网友评论,先把5天休息制度落实到位了再谈其它的。光明网记者就此事对王琪延进行了专访,王教授又抛出了“过劳可耻”的观点。(9月2日人民网)

  过劳岂止是可耻!我们知道,医学上有一个“过劳死”的概念,通俗地讲,就是过劳会死人。但是,王教授说的过劳,似乎不是医学上的过劳。王教授认为,“过分的所谓勤劳就是过劳”。王教授说“过劳可耻”,显然有偷换概念之嫌。

  这就有些令人不解了:难道王教授的意思是鼓励懒惰?好像也不是。王教授说过劳可耻,但同时又说:“特殊时期还是要拼命的。比如在一段时间不干一个工程就要坏事的话,当然就要干。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高速成长期,每个国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它需要有一代人的勤劳。但如果世世代代都要这样勤劳下去,人们生存的目的是什么呢?价值又是什么?”

  王教授上述这番话貌似有理,其实还是漏洞多多。首先,什么是特殊时期?王教授没说。不过他有这么一段话:“从经济发展来讲,我国经济现在每年都增长10%左右,只要保持5%以上持续的发展,到2030年,我国就能达到和发达国家施行四天工作制一样的经济条件。”按照王教授的观点,2030年我国“达到和发达国家施行四天工作制一样的经济条件”了,显然就不是特殊时期了。不过,王教授忘记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上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次,勤劳难道会过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过时。过去,华夏儿女靠勤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将来,依然需要靠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勤劳和王教授研究的休闲是不矛盾的。现阶段,已经有很多人注重休闲,注重生活的质量。但是,王教授不要忘记,生活的质量的提高,正是靠勤的结果。

  蓦然回首,我们便可以发现,近年来一些专家教授的出位言论实在不算少。在“南方供暖”争论不休之际,某建筑专家说“南方居民已经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的不适应”;北京某大学教授也曾发表过“三聚氰胺无毒”论;在毒胶囊风波中,卫生系统某专家也说:“一天吃六个胶囊,没有吃掉多少铬。不要把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说成很大的危害”;北京某著名高校教授为城管支招,公开教导城管人员如何“打人不见血”,在反暴力抗法时“注意要使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专家教授向来是世人眼中的精英人士和社会良心的代表,他们说话虽不能一言九鼎,但其影响力不能低估,不仅会影响公众生活,还可能影响政府决策。因此,专家教授研究课题也好,说话也好,须格外严谨,不仅要遵循法律意识,也要体现科学精神。如果少数专家教授的良心被狗吃了,或被金钱收买,或屈服于权力,或为了“搏出位”哗众取宠,那被质疑的不仅仅是说这话的“叫兽”,被损害的,还有专家教授这个群体观点的权威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官多兵少”是个伪命题    2016年06月22日
  • ·回归全国统一命题大势所趋    2016年06月08日
  • ·“一带一路”的“张载命题”    2016年01月19日
  • ·“人比鸟贱”是伪命题    2015年12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