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父债子还”难除“老赖”之恶

2013年08月30日 09:57   来源:千龙网   张西流

  工人干活受伤,老板拖着赔偿款一直不给。法官上门要钱,老板说什么也不愿出钱。两人的谈话,被老板儿子小王尽收眼底,他觉得父亲做法欠妥。28日,他瞒着父亲凑齐了赔偿款,独自到法院帮父亲结了案。承办法官说,这孩子刚高中毕业,没有收入,钱都是他自己凑齐的。(8月29日《现代金报》)

  儿子利用自己的“私房钱”,偷偷地替“老赖”父亲还债,令人敬佩。其还是一名中学生,如此信义之举,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特别是,在一些不良商家肆意践踏诚信,为逃避兑付工钱而不择手段地进行各种卑劣表演之时,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为讨薪历尽千辛万苦仍一无所获的现实窘境之下,这名中学生的义举,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然而,面对“老赖”,连法官都束手无策,一名中学生却迎刃而解了,这不得不令人反思。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像小王父亲这样的“老赖”不在少数。他们顽固不化,本来有履行能力,却热衷于同法律玩“躲猫猫”的游戏,且游戏规则是千变万化、五花八门。有的转移、隐匿财产,制造无履行能力的假象;有的利用银行之间“待结算账户”和固定资产不入账等手段来规避执行;有的利用破产的方式逃避执行等,导致法院执行难。而在本案中,小王的父亲以“装穷”的方式,制造无力兑现赔偿金的假象,令法官进退两难。

  为了破解民事裁决“执行难”,最高法曾下发“限高令”,以法律手段督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还款义务,并接受群众举报,依靠申请执行人提供线索,及时对被执行人进行调查,采取拘留等强制手段敦促其履行法律义务。然而,从执行情况来看,显然不尽人意。法院对“老赖”采取拘传、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手段,都无济于事,仅靠一纸“限高令”,无疑是隔靴搔痒,对“老赖”震摄力不大。

  可见,儿子替父还债,难除“老赖”之恶。若想从根本上遏制欠薪、欠债不还的“老赖”行为,尚须依法办事。首先,应从提高法院的执行力入手,严把传讯、查封、扣押、冻结、拘留等各个环节,不能让“强制执行”柔弱无力,甚至沦为“老赖”的“避风港”。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多办实事好事,少做表面文章,切实担负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应提高“恶意欠薪入罪”的执行力,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不能让“老赖”逍遥法外。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父债子还”演绎家教新风尚    2013年08月30日
  • ·现代版父债子还是一堂诚信课    2013年08月30日
  • ·父亲的“叨叨”    2016年06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