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空气质量达标不能总指望“父债子还”

2013年03月05日 13:48   来源:荆楚网   范子军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吕新华2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主要城市实现或者达到空气质量国家标准,“18年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希望缩短这个时间”。 (3月2日新华网)

  吕新华无疑道出了广大民众的心声,18年太长久,空气质量达标须只争朝夕。而早在去年2月《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出台时,就有专家表示能完成18年获得好空气的目标“几乎是个奇迹”,足见空气质量达标绝非易事。

  我们更有必要反思的是,其一,当下越来越恶劣的空气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其二,空气质量达标预期为什么是18年,而不是10年或者5年?追问前者,是因为寅吃卯粮的掠夺式、破坏性开发、发展模式依然时常可见,治理的同时还有个如何预防的问题,倘若边治理边污染,甚或治理跑不过污染,不用说18年达标难乐观,功亏一篑的可能性也有。

  追问后者,是因为不单是空气质量达标问题,诸如医疗卫生、教育体制改革等等,每每回应公众期待或制订规划目标时,相关部门总会给出10年、20年甚至30年的“阶段性”时间表,这样的承诺显然是把担子、责任推给了继任、下下任甚而更远的当政者,不但给人一种逃避和卸责的感觉,而且极容易挫伤民众的信心和耐心。

  诚然,某些长期累积问题的治理、完善,的确有难度、有一个过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够一步到位,制订长期的规划目标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总指望后人去实现目标、完成任务,近期、自己任期内更应该有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有规划、有措施、有作为,要对后人负责,给子孙做出好的样板,而不是总想着“父债子还”,更不能再干遗患未来、祸害子孙后代的傻事、错事、昧良心事儿。

  别的不说,最近各地频频出现的十面“霾”伏天气,清楚地表明恶劣的空气质量已经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现实威胁,如果此刻还试图搪塞、推诿责任、无所作为,而不是务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出实招、狠招加紧治理,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净化空气环境如此,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何尝不是同样如此。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