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的困惑与委屈

2013年08月23日 09:50   来源:中国网   赵强

  《胡锡进论复杂中国》应运出版,算得上一个可以自洽的理论体系。但中青报曹林很不客气地指出这是正确的废话,伪命题,并疑似反逻辑,并可能推出拒绝改革、拒绝批评、拒绝常识、拒绝世界潮流这些让人不安的结论。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各有阵地,你来我往,煞是热闹。

  争端缘起复杂中国论,但大有三观不合,鸡跟鸭讲的架势,既不如新文化运动的科玄文白之争那么激烈,也尚未达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个尺度,甚至都比不上微博天天吵架的热闹。但其中还是大有可观,胡锡进早已不惑,也当知天命之所之,但复杂中国的提法却隐约表露出他的困惑与委屈,曹林则小得多,文革后出生,三十出头,正是中坚力量,虽奉行改良主义,但仍有嫉恶如仇的气势。这场争论某个方向上其实佐证了胡锡进的复杂中国论,即面对任何问题,几代人之间很难求得共识。

  代沟理论来自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博士,用文化传递模式的差异来解释1960年代美国年轻人反主流的文化运动。现在代沟已成为一个司空见惯反倒无人提及的词,一度成为热点的流行词替换为明确的代际标记如80后及其衍生出的60后、70后、90后等概念。中国代际更替速率大大超过一个稳定社会,到今天恰好几代人都已成为核心劳动力,而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教育环境带来的不同认知和心态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冲突,比单一的经济问题要严重得多。复杂中国如果能成为社会主流共识,那就证明了中国一点都不复杂。胡锡进辩证法功底比曹林深厚,而曹林逻辑能力显然远超胡锡进,这完全是知识背景的差异,但在这场看似针锋相对的论辩中,两个人都陷入了自相矛盾,原因便在于双方都忽视了代沟的存在,以为自己在跟完全能理解自己的人沟通和交流。

  没有代沟的社会反倒是一潭死水,有争鸣总比一言堂要强。胡锡进在非谩骂型对手眼中,的确是个值得重视的敌人,有热情,有坚持,有理性,也比较立场坚定,一以贯之。这些褒扬的话比较空洞,实在一些,他领导下的《环球时报》,是一份市场表现非常优秀的报纸,以至于有人发出《环球时报》发行量越大危害越大的声讨。胡锡进得到“最会叼飞盘的狗”这样的绰号,当然会很委屈,作为一个媒体,并没有乞求权力的荫蔽,而是通过正当市场竞争拿到话语权,自然意味着这个媒体的哪怕是政治主张都有着自己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胡锡进的理性让他不会把攻击他的人一概划入国外敌对势力,他的困惑与委屈在于,这些攻击分布范围广,火力也不小,这帮人究竟是一小撮话语权被放大的蟊贼,还是在中国代表着势均力敌的同样大众?复杂中国的提法中也包含了胡锡进对这个切身状况的思考。

  与某些向资本摇尾的言论相比,环球的社评并非主动向权力献媚,只不过恰好迎合了维稳的政治需求而已,和平稳定不动乱,恐怕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这应该是胡锡进作为媒体人的底气所在。而分歧恰好出在这儿,泛泛而言,60后算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知道动荡的可怕,好不容易得到财富与地位,与过去相比,会更珍惜当下;而80后从小生活安定幸福,面对现实生活压力,更愿意展望未来,会觉得现状极为糟糕;70后则会顾及父辈子女,首鼠两端,偏向自谋出路,得过且过。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导致了不同代际的生活体验泾渭分明,既不象日本那般按部就班,也不象欧洲那般全民福利,这意味着各种主张都可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社会的快速变动带来的族群分化和代际分化,算是胡锡进“复杂中国论”的现实证据,却也为复杂中国论带来无数的对立面。正如追星族追的是星,那么反对者反的就是胡锡进这个人,而压根不会管他说的是什么。

  胡锡进是有能力的前辈和长辈,按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他必然有着极强的家长心态。苦口婆心的家长为了孩子好的委屈在胡锡进那里也是少不了的。传统中国的家族制度中,家长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社会组织的权力传递模式和文化传递模式明显不同。即便不考虑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单就代沟式的文化传递模式遭遇亲疏继承式的差序格局的权力传递模式,晚辈的叛逆性会双倍于其他社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却都遵从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古训,这种错位会长期存在。扮演家长角色的人大权在握,而扮演孩子角色的人只能分成听话和不听话两类。听话的孩子有糖吃,不听话的孩子没水喝。这种不对等人格下的训诫,即便所指的是大道坦途,都会遭受强烈质疑,遑论指不出明路,只告诉大家要有耐心,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即便听话的孩子也会被逼得沸反盈天的。

  中国社会保留了很多中国家庭的痼疾,家长的绝对权威,高压式管理,干涉子女的自我选择,家丑不可外扬等等,放大到社会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对应的现象。有家长心态的人往往会非常委屈,“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如果在一个正常的文化传递模式中,是可以作为宝贝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的,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中国几千年的治乱循环中,一直未变。

  可惜的是,进入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环境之后,再加之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传递模式的多元化让单一的代沟成为纵横的沟壑,只能通过哈贝马斯式的交往理论来大致填平。理想的交往模型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而独立的人格对话,不分年龄种族和社会身份,承认每个人独特的想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在这个微妙的转型阶段,无论中国复杂与否,胡锡进如果继续感到困惑和委屈的话,就需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别象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人,最好能象对待他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共识并不重要,有没有共鸣更能体现出和谐和尊重。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