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人社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方案成熟后,所涉及的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8月4日《人民日报》)
养老金并轨属于老问题、老谈资,一连串的“不能简单并轨”、“做好顶层设计”、“需要深思熟虑”公关用语,并无新意。养老金并轨的重要和紧迫性不言自明,2012年12月17日社科院发布报告称,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元,若不进行改革,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更重要的是,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的情况下,养老金并轨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题中之义。
养老金并轨是必然趋势,从民间和官方其实并不缺乏共识,但往往“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要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改革现行单位保障制度,统一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同时,人社部也就此做出回应,表示将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事实上,这一设想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落实,养老金两轨相并依然处于“将来”的设想阶段。对公众来说,他们希望看到的不再是高层一次又一次的表态,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有人将养老金并轨比喻为“分蛋糕”式的“自我革命”,其核心就是调低降高,实现公平公正。这就意味着,现有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作出让步,并为此付出实质性的代价。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有关改革深水区的利益触动问题时表示,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别无选择。由此可见,进入了深水区的改革攻坚之难,如果没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勇气,那么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其实,养老金并轨的试点早在2009年1月就在山西等5省(市)进行,只不过石头摸了多年,就是没有见着过河。试点成效究竟怎么样,取得了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未有全面的信息出现在公众视野。如果连试点都举步维艰,全国性的“顶层设计”,恐更将遥遥无期。从实质上讲,养老金并轨改革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故而改革的设计和实施,就离不开所有利益相关人员的参与。一方面,改革应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才能彰显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也才能倒逼改革的进度和效率;另一方面,改革必须搭建公开博弈的平台,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养老金并轨不过河,光摸石头没有用。当务之急是将社会共识转化为具有实质进度的行动,并避免将改革单纯建立在公权力的自觉性上。应当实行开放式改革,最大程度的吸引民意的参与,在具体程序上,草案拟定后要通过公开征求各方意见、批评和建议,通过专家论证和举行民主听证后,才提交人大讨论和审议,通过后并实施。如此,才能让养老金并轨不会成为口头之惠的画饼,给予公众可期的回应。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