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首只主动清盘基金——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混合基金正式推出。虽然这与“迷你”基金主动清盘还有距离,但足以说明基金公司已有勇气有诚意直面清盘问题,从产品设计、产品运作上向投资者倾斜。
从融通通泽的招募说明书看,其最大亮点莫过于明确了清盘触发条件。“在基金的累计份额净值触发‘连续3个工作日不低于1.10元’的提前到期条件后,本基金提前到期,自触发提前到期条件后的次工作日起,基金进入变现及清算程序。”该基金打破了国内公募基金“只生不死”的格局,明确期限,最长封闭期为1年,到期清盘。显然,融通基金此次突破了业内潜规则,勇敢说出“我要清盘”这句话。我们要为这种大胆创新鼓掌,同时也为我国公募基金开始步入一个特色化发展的良好开端喝彩。
据统计,在1300余只(分级基金合并计算)开放式基金中,按照二季度末的基金份额及上周末最新单位净值计算,有37只资产净值规模不足5000万元,已经触及《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清盘红线”。值得注意的是,这37只基金似乎没有清盘的意思。难道真如某些市场人士所言,“迷你”基金清盘真的就丢了基金公司的面子?
笔者认为,其实不然。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他们没有理由拿出真金白银不断为基金公司交管理费。从这个意义上看,基金公司主动清盘旗下“迷你”基金,实则是为投资者利益着想。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有效防止亏损扩大的基金公司,必能“得道多助”。
“迷你”基金强制清盘在国内并非没有可能。在基金的退出机制上,新《证券投资基金法》已细化了基金转换运作方式或合并的程序。目前,阳光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都有强制清盘的先例,公募基金“只进不出”格局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不利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即便是没有强制清盘措施出台,基金公司也有可能因股东不堪增资重负,主动要求“断臂求生”。当下基金业市场化正在逐步推进,基金设立已经有所改革,预期基金退出方面的法规也会适时得到调整。
不久的将来,我国基金业也会如国外成熟市场一样,“清盘”成为基金的一种常规“退市”方式,投资者的利益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伸张。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