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凉慰”劳动者,是“必须”而非“应当”

2013年08月01日 08: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俞夫 

  极端高温天气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相关法律规定的落实力度,也照出一个社会的良知和良心

  今年夏天“格外热”,这是有科学数字支撑的。据称,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进入“烧烤”模式,7月29日这天,全国有43个市县日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上海7月份的高温日数增至25天,39℃之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就有3天,7月26日的40.6℃更是刷新了140年来的气象纪录。

  极端高温天气来袭,如何给室外作业的劳动者更多关爱,使其免受高温煎熬之苦,令社会有识之士深感忧心。这种忧心,并非空穴来风。进入夏季以来,高温天气在很多地方肆虐,而多地媒体均报道,室外建筑工人、清洁工人等头顶烈日冒着酷暑作业、企业不发放高温津贴等普遍存在,个别地方甚至传来清洁工人烈日下倒地不再醒来的噩耗。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极端高温天气的突然降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相关法律规定的落实力度,照出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也照出一个社会的良知和良心。

  一直以来,对于极端高温天气下的劳动者保护,我们常常追溯到制度层面的短腿,认为公布于1960年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跟不上时代。去年,国家安监总局、卫生部(现卫生和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废止了这一暂行办法,联合出台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开宗明义提出要“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可一年多来,媒体报道显示,很多地方的劳动者直言没有感受到管理办法的护佑。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所称的“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需药品”,好似诱人的“画饼”;至于“高温津贴”,更是迷人的“传说”。

  如此看来,对高温天气下劳动者的保护,的确需要好的制度,但更需要严格的执行,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翻阅《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讲道理味道浓重的“应当”两字随处可见,却难见“必须”等硬性规定,更鲜见违规之后的责任追究。跟用人单位讲道理,无疑是“秀才遇到兵”。只有让管理办法长出锋利的“牙齿”,并通过严格而及时的监管,让违规者付出代价,才能真正倒逼用人单位增强责任意识,做到长记性、花心思。

  对高温下劳动者的关爱,其实还离不开透明的社会环境。比如要界定“高温”天气,就需要更加透明的天气信息。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感觉夏季时天气预报“不准”,怀疑天气预报信息“做假”。感觉当然不一定可靠,但唯有更加科学、公开的信息才能取信于民,增强对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服务作用。

  当前,极端高温天气还远没有离去的迹象。中国气象局7月30日启动了我国目前为止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未来一段时间,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

  有高温应急响应的预警当然是好的,但预警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对劳动者的保护和关爱。期待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加强监督检查,督促用人单位负起责任,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一片难得的“阴凉”。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你见过凌晨4点钟的城市吗?    2016年05月04日
  • ·以法律捍卫劳动者合法权益    2016年04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