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表达”时代的价值观引领

2013年07月08日 10:30   来源:大众日报   姜 燕

  语言的自我调节和演进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很容易出现导向上的问题。如悍匪周克华一度在部分传统媒体上被称为“爆头哥”。

  中华文化整合的内在基础是由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三部分组成的动态系统结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语言则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口语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发掘汉语口语的自我调节规律,进行汉语口语调节的引导和构建,进而发挥汉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

  汉语表达方式形成于社会成员在历史、传统、民俗等方面高度的重叠性,多彩的生活、多元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自我认同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快捷自然的传播方式,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崇尚“表达自由”容易忽略民族优良传统和道德规范,当下文化与语言功能研究的滞后和狭隘,也使文化整合中汉民族语言建设缺乏重要的参照。

  最近有一个非常热的词叫“中国大妈”。随着社会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的建构在汉语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亲属称谓的泛化。汉民族缺失生人称谓导致在一些场合找不到合适称谓的尴尬现象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共关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是模糊的,汉民族习惯用叔叔、大姐、兄弟、大娘、奶奶等亲属称谓称呼陌生人。玩泥塑的“工地文艺大叔”陈道慧、疯狂“抄底”黄金的“中国大妈”都是典型代表。此外还有“哥”和“姐”的泛化,如最早出现的“犀利哥”,以及随后的“萝卜哥”、“大衣哥”,济南大雨中指挥交通的交警“标尺哥”,广州托举卡在四楼阳台女童的“托举哥”等,这些称呼都带有亲昵、友善的含义,带有对积极、正面行为的肯定和赞许,是新媒体时代称谓语自然调节和演进的典型表现。

  这种演进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再加上口语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不完备,就很容易出现价值观导向上的问题。悍匪周克华一度在部分传统媒体上被称为“爆头哥”,血腥与亲切两相叠加造成表达两极,很多人指出“批评否定性”表述并不适合使用亲密体。与之相反,2012年的“表叔”、“房婶”则传递了另一种信息:同样是亲属称谓,“叔”和“婶”似乎就跳出了这种“亲属不贬”的潜规则。还有2013年“房姐”、“房媳”、“房爷”的先后出炉,这种泛化表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全媒体时代,人们以戏谑无奈的轻松口语传播方式品评新闻事件的需求。但这种“亲属讽体”的扩散发展,除语言的自我调节之外,还应由传统媒体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进行引导。

  2012年底,习近平轻车简从在广东考察,网友在微博上称“亲,能超您车吗?”对含蓄内敛的汉民族来说,“亲”这个带有私密化标签的语词早已随网络购物的发展进入公共领域,这种称谓表现出人们追求公平的体验和对传递内心真诚的渴望。但是,“亲,被通缉的逃犯们,徐汇公安‘清网行动’大优惠开始啦……”上海徐汇警方微博发布的“最萌通缉令”却曾引发广泛争议,随后松江警方、烟台警方、福州警方等也相继通过微博发布了类似通缉令,有人质疑其违反公文的严肃性。其实,“淘宝体通缉令”体现出了一种富于亲民感的管理理念,带有拉近距离的心理期待感。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口语热词平均流行时间仅为11个月,而“亲”竟能一直被广泛使用着,就是由于生人称谓语缺失而导致的私密称谓语泛化。快节奏的社会呼唤泛化的称谓语,力求在短时间内切入主题,实现交流目的。当然,一些流行语最终能否沉淀下来成为“惯称”,是语言自我调节与社会选择的双向产物。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人们的家庭观念、等级观念淡化,社会意识增强,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亲密体”的扩散和官称的简化,其中体现了一种追求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倾向。

  汉语口语具有超强的重组力和表达力,能在口语表达的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打开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去年出现的充满时尚感的“走你”组合,起源于北京话,为语气助词,原来不适用于庄重场合,但却由于歼-15在“辽宁号”航母上顺利着陆,下达起飞指令的手势被称为“走你style”而走红。“走你”的热传背后隐含了人们对综合国力上升的强烈认同感。

  韩国崇实大学声音工学研究所裴明振教授分析韩国歌曲《江南Style》爆红的原因:“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个节拍数和慢跑30分钟以上后呼吸急促、感觉兴奋那一瞬间的心脏跳动数几乎一致。”这种重复让人在释放压力的同时,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汉语口语同样具有善于重复的特点,“叠音”就是一个重要表现,它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成的词,其修辞效果是汉语所独有的。一些针砭时弊的流行词如“躲猫猫”、“楼脆脆”等都以叠音的方式出现,以少见的轻松方式表现了嘲讽的意思。叠音词展现的“童语现象”也从侧面表现了当今充满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对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向往。

  十八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日趋频繁,人们语言活动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大大增强。在“个性表达”时代,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推进汉民族语言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应满足于单一、浅显的语言层面上的创新和表现,而应树立多侧面、深层次的大文化意识,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体地转化在汉民族口语传播的价值认同、弘扬主旋律等方面。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