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请群众上台表达,甚至可以当众“骂”干部,这无疑是一个收集民意的好渠道。但另一方面,政府倾听民意,竟然要花钱,说明群众理性表达的渠道并不多,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并不顺畅。
一个月一次的“百姓讲堂”,首先在数量上偏少,“百姓讲堂”容易变成“一姓讲堂”。比如首场开“骂”的刘安铭,他的企业年产值有望超过5000万元,因此,他是有钱人,不是地地道道的群众,他的“骂”只能代表少数民营企业的利益,与百姓诉求相去甚远。要想“百姓”不变成“一姓”,更好的办法,是让干部挽起裤脚下到田间地头,“百姓讲堂”走进百姓人家,才能倾听到原汁原味的百姓声音。
请来的人敢不敢骂,也是个问题。首先,请谁和不请谁,政府自己说了算,在主观上就事先已决定了内容。其次,请来的人,拿着政府的误工补贴,其批评的语言是否中肯,很值得怀疑。此外,政府再怎么承诺,“穿小鞋”的顾虑也难以避免。因此,真实而理性的民意表达,既不是冲突现场过激的言语泄愤,更不是政府会议室里的花钱买“骂”,而是在百姓生活当中自然而真实的表达,这花钱买不来,非下狠力沉下身子收集不可。
政府花钱买“骂”,反衬群众之“骂”很珍贵、很稀缺,同时也说明言路单一。因此,政府首先要广开言路,创造群众敢说、会说、愿说的环境,激发群众理性表达的欲望,开辟多种不同的表达渠道,则不需花钱,民意也会自然而真实地表达出来。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