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潘铎印:“突击花钱”之风必须刹

2013年01月11日 11: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岁末年终,忙碌了一年的老百姓,忙着花钱置办年货,购买新衣服,准备辞旧迎新。个别政府部门也不亦乐乎,忙着“突击花钱”,开“办公用品”、“电脑耗材”之类的发票购买购物卡;到商店、酒店先花钱开发票,等来年再消费;组织考察借机旅游、大办豪华年会、滥发年终福利。针对此,财政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岁末年初有关财政工作的通知》,严肃各项财经纪律,提出坚决制止各种乱花钱和突击花钱行为。中央纪委监察部也发出通知,明确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禁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

  老百姓岁末花钱,花的是自己的钱,花在了该花的地方;而政府部门“突击花钱”,花的却是公款,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属于乱花钱、滥花钱。说到底,这是一种浪费,是一种腐败。“突击花钱”暴露出的病灶是:预算不科学、不合理、不透明,财政支出管理弱化,财政资金拨付不及时,领导干部缺乏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

  年终突击花钱是老话题。遏制“突击花钱”这个久治不愈、到时复发的顽疾,必须强化制度建设。首先要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加强绩效管理、提高预算透明度,使每一笔财政资金能够优化分配,切实用于民生。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将预算“账单”充分晒在阳光下,通过上级监督、内部监督、舆论监督,促使政府部门不敢乱花钱。第三要重视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突击花钱”问责制。最后,还要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教育,把管住年终突击花钱作为当下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取信于民,通过建设相关制度,确保将公共财政用在“刀刃”上,花在民生上。(潘铎印)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审计局)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遏制突击花钱当学香港模式    2014年11月19日
  • ·突击花钱,是否一切如旧?    2014年11月19日
  • ·遏制年底突击花钱关键在透明    2013年12月13日
  • ·花钱买“骂” 反衬沟通不畅    2013年07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