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神十归来,国人骄傲

2013年06月27日 11:10   来源:荆楚网   王璐

  北京时间6月26日9时41分许,神舟十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内蒙古中部草原“神十”任务主着陆场结束为期15天的太空之旅,从飞船返回舱健康出舱,由太空家园返回到地球家园。“神十”3名航天员此次飞天征程中,成功实施进驻天宫一号(微博)、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圆满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中新网6月26日)

  此次的太空探险,再次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与时俱进,同时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自主开发太空这片新领域。

  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讲,虽说进步很快,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国家还相差很多。当中国对太空开发还处在未知数的时候苏联和美国已经在月球上着陆进行探险了,还有其他一些先进的国家,已经让自己国家的航天器飞上了太空,进行科学发展试验或者是进行天气预报、矿产资源的考察、军事发展等等。面对其他国家对外太空领域的发展,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奋勇直追,在航天事业落后其他国家上百年或者几十年的情况下,要追上他们,并且要有勇气超越他们。

  中国政府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为了实现航天事业的新突破,几代航天事业的科研人员,历尽艰难万险,刻苦攻关,历尽心血,经过一次次又一次科研实验,中国的卫星上天了,中国的原子弹成功了,中国的氢弹成功了,随后各种各样的卫星也飞上了天空,在遥远的天空里也出现了“中国制造”四个字的飞行器,这些航天设备的出现,让中国人自豪,更让中国政府伟大。

  中国发展神舟飞船是从1999年开始,一号神舟飞船上天主要搭载了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澳门特别行政区旗和奥运会旗帜和一些植物种子进行试验。随后经过不到一两年时间后又进行了神舟二号飞船上天实验,主要还是进行一些实验。真正的出现用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是从神舟五号开始,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同志带着中国人的梦想飞上了外太空,将中国人的背影留在了外太空,那时中国人是如此自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眼光更是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充满了敬佩与赞叹。

  从神六开始,中国的神舟飞船改造的更先进,更具有科学性,更具有携带人类飞天生存的本领,从此后中国的多位宇航员,不仅仅能飞上外太空,同时还在外太空行走,将中国的国旗插在了外太空上,中国的飞船真正是让中国人自豪,让世界其他国家更多了一份艳羡。

  今天神舟飞船再次向外太空进发,并且再次有三名宇航员载着中国人的新梦想去完成太空的科研工作,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再次让世界瞩目,中国人骄傲,中国政府再次扬威。最后请向我们一起骄傲地歌唱,赞颂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助力中国梦实现,同时让中国更精彩。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