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管摆摊当卧底 “小聪明”难以塑造城管“大形象”

2013年06月19日 07:05   来源:红网   颜陈

  白天着城管制服执法,晚上则换上便装摆摊,武汉一名城管执法队员引起全国网友关注。昨日,武汉城管官方微博回应此事,称当事人是一名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洪山城管人士则称:“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6月17日《楚天都市报》)

  相比“临时工”的说法,“卧底”之说更有技术含量,也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网民爆料在前,官方解释在后,而且其间回应口径不一,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将错就错顺坡下驴?仔细梳理武汉城管这出自编自导自演的好戏,起承转合之间,硬是把网民耍得团团转。很好玩吗?未必。城管摆摊事件甫现网络,舆论有赞有弹,但同情理解是主流。事实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是人的本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强势群体的相对厌恶。如果不是“卧底”之说搀和,这本来是城管和小商贩角色转化融合的良机。可惜,官方自以为聪明的策划让人大倒胃口。

  城管,是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行政执法者,由于城管队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完善,执法中作风粗暴,滥用职权,随意罚款,不规范、不作为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诟病已久。城管执法人员在辛勤工作的同时缺乏社会认同感与工作荣誉感,重塑城管工作形象已成为各地城管部门的当务之急。印象中,武汉城管此前也不乏“洗心革面”的大动作,诸如用清一色年轻美丽的大学女毕业生进行温柔执法,再有“眼神执法”、“卖萌执法”直至本次“城管卧底摆摊”,我们在质疑其自我炒作、哗众取宠的同时,也不否认武汉城管改善部门形象的实际考量。

  然而,城管形象的变异,究其根本源于信任危机。公众正是担心城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当执法可能会导致“下一个就是我”的误伤,才会异常激愤地抗议和要求根本性的改正:比如实事求是地改善城管执法效果,调和与管理对象的矛盾,再比如努力消除传统行政处罚中执法依据不清、执法主体资格不明、执法监督乏力等不规范现象,还比如能否做到服务于管理对象,倾听管理对象意见和呼声,接受他们监督,为他们排忧解难……至于那些透着小聪明的“微笑卖萌、卧底体验”之类的“闹眼子”,是否有些本末倒置?是否有些丢西瓜捡芝麻?

  公众和城管之间的隔阂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要想实现自身形象的“蝶变”,城市管理者和执行者就要具有广博的智慧和醇厚的温情,充分认识到文明执法的重要性,只有依靠和关心大多数群众,给管理对象以尊重,让他们体会到人性化执法方式的温暖,才能获得社会公众最广泛的支持和理解。如果只是依赖各种技巧性策略来塑造城管形象,其结果都是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徒增笑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