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

2013年05月31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区域经济增长体现了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增长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区域化形势日趋明显,对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热点。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扩散,都市圈成为我国产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社会经济要素的集中分布区。其发展不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将对世界经济运行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都市圈经济发展大有可为。其中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条件、资本和技术条件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及产业结构布局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两大都市圈都不同程度地面临限制区域经济增长的问题。

  京津冀都市圈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北隅。从区位来看,京津冀都市圈内就有两个超大城市,即北京和天津。以北京和天津为双核的城市聚集效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京津两市将带动河北省沿海及内陆城市的快速发展,该都市圈有望形成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区、工业区、港口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将是我国未来继续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不在于数量和速度的增长,而在于结构和质态的优化。对于京津冀都市圈,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重在产业对接与产业异构。通过实证和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缩小京津冀两市一省间现存的经济差异是提升京津冀都市圈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而对于改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河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将是京津冀都市圈健康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一是构建河北制造基地,为京津提供支持。基于河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京津两地高速发展的背景,河北地区可作为京津两地的制造业基地,为京津制造业发展提供中高水平的服务和支撑。建议河北省瞄准京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持续提高现有优势产业的竞争能力,一方面发挥京津工业企业外迁所带来的拉动效应,另一方面与外部加工贸易型企业对接,发挥自身各种资源优势,形成新的制造业高地。

  二是构建物流配送基地,实现京津冀无缝链接。北京的国际化水平与天津港的物流优势,形成了环京津的现代物流中心,随着首都经济圈的迅速发展和交通设施的日臻完善,环京津各市将面临一个较大的物流市场。物流基地的建设将与京津的配送能力实现网络对接和深度整合,进而更好地发挥承载作用,实现环京津区域的快速发展。

  三是加快产业合作与梯度转移的相关平台建设。要通过重点协作工程加快平台的网络化建设步伐。建议针对河北目前现有资源的特点,尤其是科技资源的配置特点,通过三省市重点合作工程的带动,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发挥“窗口效应”,以稳定的合作渠道为支撑,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基础上,积极通过经济实力的内在提升,综合解决一体化进程的相关问题,最终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近年来,长三角都市圈凭借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厚实的经济基础,获得了很多国际资本的高度青睐;加之城市群密集,人力资本雄厚,又有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及通航力,使长三角都市圈日渐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区域共同市场。当然,长三角都市圈虽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厚实的经济基础,但仍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产业合理布局与分工中应围绕市场化、合理化、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积极推进区域内全方位合作,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

  一是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区域产业链有效发展。要支持实行区域内产业的市场化整合,让产业资源形成有机、关联、有序、合理的流动,形成具有长三角产业主体特征的纵向产业链,以及具有长三角经济联动发展特征的横向产业链,从而使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得到共同的、有效率的发展。

  二是积极推进增量错位发展,提高区域产业整体优势。支持长三角地区新增产业的产业链合作与集群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增量发展,以突出错位为主线,进一步形成各个城市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形成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合力。

  三是积极鼓励存量配套合作,推动市场要素区域间流动。鼓励长三角地区消除阻碍产业合作与企业流动的壁垒,以增强辐射能力为主线,重点推动区域内的产业链配套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重组;同时,也应防止低附加值、有污染的产业转移。

  四是积极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可探索建立国家部委、省、市之间定期通报机制;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产业,支持建立和完善两省一市联合产权交易市场,以引导、鼓励、支持企业进行产业链间的合作、重组、并购,引导建立行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利益纽带。

  五是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支持“长三角”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将金融、物流、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布局在“长三角”地区;支持长三角地区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扩大金融改革试点;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长三角港口群,推动长三角港口的一体化发展。

  六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苏浙沪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率先进行改革探索,强化区域宏观政策引导、市场监督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从而真正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总之,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发挥率先经济区域化地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构建区域综合治理结构、合理配置影响经济区域化进程的各种主要结构因素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张迪)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