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一则有关修建张灵甫陵园的不到60字论述,短短9小时内,就引来60多条言辞激烈的回帖围观。而一则有关前陕西省官员在2010年10月10日曾参加陵园开幕仪式的帖子,引来更多围观。记者采访了解到,早在开园时期,有关修建张灵甫陵园一事就曾引起网络的广泛争议,社会各界对于陵墓修建的褒贬不一。(5月29日《南方都市报》)
村委会大兴土木修建名人陵墓,在网络上引发讨论不断。且先不臧否妄论张灵甫的历史功绩。在一个小村子里修建名人墓目的也直指旅游业。靠名人效应大兴土木的攀附行为,究竟将历史摆放在一个什么位置?若将名人效应作为谋财之道则似乎有一点本末倒置了。
历史本来是严肃的,客观地记录了过往的真实映像。因此,正如抗战被过度娱乐化现状,攀附历史名人振兴地方经济的现象也应该被叫停。
纪念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肆强占工业农业用地,违法强拆强建。各种行为公然违反了丧葬管理办法。
张灵甫亡于解放战争时期,历史上也并没有对他单独厚葬的记载,西安的墓冢其实只是个衣冠冢,砌墓时,张家后人专程从孟良崮取回来一抔土。
攀附历史名人,大兴土木,甚至出现全国各地争当名人故里的现象,前几年对于李白故里的讨论,历史界的认识各不相同,也曾为此讨论不休。究竟是什么使名人的栖居地变得如此重要?
随着物质文化发展,人们对于消费品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享受资料消费,这从大方向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人文旅游品牌,各地品牌宣传纷纷给自己穿上历史名迹的外衣,以此来提高身价,借用媒体报道炒作,必然也能够红极一时,有效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即第三产业的振兴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曾在一定程度上仿效日本,只是不同之处是,附加值到地方上,成为了支柱产业,噱头被扭转成地方的“摇钱树”。萌生旅游业的畸形发展。
面对旅游业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在将商业陵墓的修建作为陶冶地方文化情怀的一种方式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历史文化的生态化发展,我们应该厘清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科学合理规划发展方式,才能使历史恢复其本来的价值性。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