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攀附名人:历史的价值被何处安放?

2013年05月30日 07:01   来源:红网   修春霖

  近日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一则有关修建张灵甫陵园的不到60字论述,短短9小时内,就引来60多条言辞激烈的回帖围观。而一则有关前陕西省官员在2010年10月10日曾参加陵园开幕仪式的帖子,引来更多围观。记者采访了解到,早在开园时期,有关修建张灵甫陵园一事就曾引起网络的广泛争议,社会各界对于陵墓修建的褒贬不一。(5月29日《南方都市报》)

  村委会大兴土木修建名人陵墓,在网络上引发讨论不断。且先不臧否妄论张灵甫的历史功绩。在一个小村子里修建名人墓目的也直指旅游业。靠名人效应大兴土木的攀附行为,究竟将历史摆放在一个什么位置?若将名人效应作为谋财之道则似乎有一点本末倒置了。

  历史本来是严肃的,客观地记录了过往的真实映像。因此,正如抗战被过度娱乐化现状,攀附历史名人振兴地方经济的现象也应该被叫停。

  纪念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肆强占工业农业用地,违法强拆强建。各种行为公然违反了丧葬管理办法。

  张灵甫亡于解放战争时期,历史上也并没有对他单独厚葬的记载,西安的墓冢其实只是个衣冠冢,砌墓时,张家后人专程从孟良崮取回来一抔土。

  攀附历史名人,大兴土木,甚至出现全国各地争当名人故里的现象,前几年对于李白故里的讨论,历史界的认识各不相同,也曾为此讨论不休。究竟是什么使名人的栖居地变得如此重要?

  随着物质文化发展,人们对于消费品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享受资料消费,这从大方向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人文旅游品牌,各地品牌宣传纷纷给自己穿上历史名迹的外衣,以此来提高身价,借用媒体报道炒作,必然也能够红极一时,有效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即第三产业的振兴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曾在一定程度上仿效日本,只是不同之处是,附加值到地方上,成为了支柱产业,噱头被扭转成地方的“摇钱树”。萌生旅游业的畸形发展。

  面对旅游业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在将商业陵墓的修建作为陶冶地方文化情怀的一种方式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历史文化的生态化发展,我们应该厘清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科学合理规划发展方式,才能使历史恢复其本来的价值性。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名人代言网络理财尤须谨慎    2016年04月12日
  • ·让名人教师身份名副其实    2015年11月11日
  • ·公咨委的监督功能去不得!    2015年04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