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显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农村学生以往饿肚子上学的现象明显减少,已有超过1300万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校天天能够吃到肉食,受益学生体质有所改善,缓解了贫困农村学生发育迟缓问题。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孩子们吃不好、吃不饱、营养不良现象非常普遍。在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免费之后,改善农村学生营养问题更加紧迫。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99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2300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为做好这项重大民生工程,中央财政每年支出160亿元。对此,广大农村孩子和家长感到无比温暖和欣慰。
好事必须办好。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尽心尽力尽责,通过建设学校食堂、贴补管理经费、加强监督管理等,确保食品安全,打造安全工程、阳光工程,尽可能使每一分钱都让学生吃到嘴里。但是,也有的地方“公事公办”,害怕添麻烦、担责任,怎么省事怎么来,不愿为学校建食堂,而是通过外购包装食品发给学生的方式把钱花掉、交差了事。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不积极、不作为或监管不力,在一些学校发生学生乱扔食品的现象,甚至出现食物中毒问题,严重影响了改善学生营养的效果。
近日,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3——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打破营养改善瓶颈》蓝皮书显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虽然明显改善,但城乡差别仍较为明显,农村学生发育水平偏低,隐性饥饿普遍存在,存在“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约1/10的中西部农村学生每天仅吃一顿或两顿饭,很多贫困农村学生只能吃米饭、馒头和咸菜,营养不良依旧困扰农村学生。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马市坪乡的一位学生家长反映,受经济条件限制,这里的学生每人每顿午饭所能够承受的标准只有2元钱左右。学校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提供一些简单的饭菜,“不是萝卜就是白菜、豆腐,大肉、羊肉这些基本都吃不上,学生的营养远远跟不上。”类似的情况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具有代表性。有的农村孩子分不清什么是荤菜、素菜,不少孩子以为放点油的白菜就算是“荤的”。虽然告别了“萝卜蘸酱”的岁月,但能经常吃上肉仍是许多农村孩子的夙愿。
谁都知道改善学生营养、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要,谁都懂得“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谁都明白孩子的健康预示着民族的未来。然而,饿着肚子,谈何成长!优先发展教育,就是要优先孩子,舍得把钱花在孩子身上,不仅保证孩子有学上,还要让孩子有肉吃。唯如此,才能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