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农村学生:你真的不怕苦、不怕累?

2015年10月20日 07:22   来源:红网   董光鹏

  近日,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调研中,有农村学生说“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机会”。

  看到这个报道后,很多人立刻抱怨社会不公、缺乏正义。他们认为社会的贫富分化,导致官二代、富二代拥有更多机会,农村的孩子缺少机会,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就业帮助。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农村孩子自己不需要反思吗?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已经丧失了吃苦耐劳的品行。很多农村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用农村学生的身份来抱怨社会,不审视自己身上的臭毛病。

  我们承认,社会分层会让农村与城市学生的起跑线不一样。但后期的努力,肯定会让彼此的差距缩小。即使大部分故事的结局令人心酸,确实追赶不上城里孩子,但绝不致于大学毕业后失业!

  30.5%的失业率背后,是很多农村学生的懒惰!在以前,农村孩子相信奋斗的力量,他们像俞敏洪那样,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平时在煤油灯下复习,坚持在未名湖畔背单词。

  但现在,很多农村孩子已经自我放弃,没有了追求梦想的勇气,不再相信奋斗的力量。他们自以为看透了世俗红尘,认定中国社会是不平等的,到处都要靠关系找门路,自己前途黑暗、此生无望。

  于是,借着社会的关注,他们把“农村学生”作为自己的标签,把社会不公当作自己不再努力的理由,用所谓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去博取招生倾斜、就业倾斜等政策帮扶和社会爱心。

  与城里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优势是吃苦耐劳、肯努力学习,但现在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把这些优势遗失殆尽。本科毕业找份工作,非要大公司、高工资,对于从基层做起,有点脏累但能够锻炼能力的职位,他们各种嫌弃和看不上。跟着社会的浮躁之风,他们与城里学生攀比,丧失了自己应有的核心品质。

  我们不否认农村孩子有追求高工资的权利,但就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工作要发挥出特有的品质。即使向上流动的过程异常艰辛,但起码还是能找到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可能不太理想、不太体面,但有了摆脱贫困的机会与希望。

  当农村学生再说“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机会”时,他们真的需要反思,自己真的不怕苦、不怕累吗?这样的人难道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