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农村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2016年06月13日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杨东平

  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和性别之间的显著差距,巨大的城乡差距是我国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国情。

  随着近20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得到宏观的改善,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据统计,1989年高校录取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为43.4%,2000年为48%,2003年首次与城市生源持平,2005年农村学生占比达53%。2012年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59.1%,其中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占比达52.5%,第一批次录取高校录取人数占比达45.7%,当年农村考生占比是60.2%。

  然而,在高等教育的金字塔中,农村学生主要分布在中下层,教育水平相对较弱的地方高等院校以及高职专科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近年来公众关注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反映的是农村学生受高等教育机会整体提升的同时,在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却在下降。

  显然,面对历史形成的巨大差距,仅有考试这一“形式上的平等”是不够的,必须采取针对性的补偿政策。此外,研究型大学开辟专门面向农村学生的渠道也是可取的措施。

  促进教育公平,在入学机会上进行补偿是一个方面,是保障“起点的公平”。与此同时,还需要深入到“过程的公平”。关注和改善进入研究型大学的农村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英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能够适应和完成高难度的学习,提高他们进入社会求职就业的能力。研究型大学可以开展此类公益行动,使这一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更为基本的还要通过“底部攻坚”、强基固本,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补充和更新师资,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国家实施特岗教师计划、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都是为了弥补这一短板,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强化拼时间、拼命的应试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率,这在农村学校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是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