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蒙尘的象牙塔,权力无监督就会有腐败

2013年05月20日 07:27   来源:法制日报   王石川

  5月10日18点32分,江西省纪委通报,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记者获悉,有关部门调查周文斌违纪行为的线索之一,涉及到南昌大学新校区的基建项目。在周文斌涉案两年多以前,这所211高校已有基建部门负责人因在工程招投标中受贿,被司法部门调查审理(5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又一名大学校长落马了!早在两年前,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就提出,“高校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此非虚言,2009年,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在此之前,落马的还有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世波,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李泽霖,武汉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吴国民、原校长刘光临,三峡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少岚,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这些湖北的相关高校腐败案,如此之多,令人惊愕。

  高校本是象牙塔,是教书育人、培养国之栋梁的地方,为人师表者本应学高为师、行高为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引领社会道德标准的群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实中,不少高校早已不是净土,大学精神萎缩,高校确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这是为何?

  一方面是有机会腐败。今日之高校已非往日之高校,换言之,在现实语境中,高校已非清水衙门。“油”在何处?近年来,大量高校开始大跃进式地大兴土木,扩大校舍规模,这就留下了极大的寻租可能和空间。高校扩招也一年甚过一年,在教育资源仍然紧缺的情况下,招生资源就是一块硕大的肥肉。此外,高校在采购和后勤上也非比以往,有巨大的采购项目,也容易让人心旌招摇、蠢蠢欲动。在巨大利益面前,那些握有权柄的人难免想染指一番。

  纵观高校腐败,正是集中在四大领域:基建、采购、后勤和招生。事实确实如此,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等人的腐败毫无“创意”,皆是倒在基建腐败上,周文斌也是涉嫌基建腐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落马的高校负责人,七八成以上因在基建工程招标时受贿。显然,随着高校可调配资源、可支配资源的机会增多,随着高校参与市场的机会和活动越来越多,以及随着高校的基建越来越多,如果不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高校腐败并不让人意外。

  另一方面,权力过大、约束过少是高校负责人腐败的另一原因。有学者称,“权力过大,制约过小,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像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当然,高校负责人权力大、制约少既与监督制度失效有关,也与监督部门“鞭长莫及”有关,武汉的教育部所属高校,在十堰、恩施等武汉外市州的省教育厅所属高校,主管部门“鞭长莫及”,而当地教育、财政部门“既管不了它的帽子,又管不了它的票子”。

  一般来说,权力集中,并不等于高校负责人就一定腐败,但权力太集中,而失去必要的监督,势必容易腐败,这是不容回避的常识。以周文斌为例,从2002年12月至2005年4月,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的位子一直空缺;从2005年4月至2007年2月,周文斌一度党委书记、校长一肩挑。而从2002年至2007年,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大部分基建项目主体工程都是在此期间建设的。大权在握,又常在“河边走”,能不湿鞋?

  高校基建又见腐败,警钟为谁而鸣?丧钟又为谁而响?毋庸讳言,周文斌绝不是最后一个落马的高校负责人。如果权力仍然集权化,而运作依旧不透明,监督过于疲软的话,谁会是下一个“周文斌”?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反腐“零容忍”如何炼成?    2016年06月24日
  • ·“微腐败”不微 遏制当用重拳    2016年06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