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要债句号变成法治起点

2013年03月29日 08:05   来源:人民日报   商 旸

  只有让法律的力量真正硬起来,才能搭建维护群众利益的最终闸门。要债成功是个句号,希望它能成为促进法治建设的新起点 

  一堆刺眼的“公章”,终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还款。谢氏父子14年讨债,有了一个完满的结果。

  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媒体的关注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段艰辛的讨债经历,通过记者的报道进入公众视野,为解开这个纠缠多年的“死结”提供了契机。

  而更为关键的,还是当地政府亡羊补牢的举措。

  自讨债事件公开报道之后,广西各级党委政府作出了积极的反应:自治区领导直接批示要求认真对待加以解决,县、镇两级政府迅速与谢氏父子协商还款事宜,并承诺:对历史欠款问题不回避、不掩盖,全面摸底调查。应该说,以上种种努力表明了当地党委政府维护群众利益的态度,靠积极的作为挽回了自身形象。

  债要回来了,群众心气顺了,这事也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是,仔细观察解决过程,还有一些地方仍值得深思。

  像谢氏父子这样的例子,似乎还得算运气特别好的个例。媒体报道,进入公共视野;自治区一把手批示要求解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财政特别拨款……这样好的条件,今后若有类似际遇的,恐怕不能复制吧?

  所以,从长远看,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保障。

  从这起“民告官”的债务诉讼的结果看,法院判决镇政府依法偿还欠款,这值得肯定。这说明,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维,还是在起着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接受法律的约束。然而,判决胜诉之后的执行难——并非横县的特例,各地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却使法律的权威大打折扣。面对私人或企业,法院可能还有种种强制执行的手段;可当面对一级政府的时候,怎么保证有效的执行力,可能不少地方都存在这个疑问。

  只有让法律的力量真正硬起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搭建维护群众利益的最终闸门。只有拉起法律的“红线”,才能让政府的施政不偏离轨道,群众利益也就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要债成功是个句号。希望这个句号,能成为促进法治建设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气温飚升,呼唤民生关怀(图)    2016年07月22日
  • ·盐改,让民生“多吃三两盐”    2016年06月16日
  • ·政府敢担当才能消杂音    2016年05月30日
  • ·公众遇上高息免费当三思    2016年05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