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要债句号变成法治起点

2013年03月29日 08:05   来源:人民日报   商 旸

  只有让法律的力量真正硬起来,才能搭建维护群众利益的最终闸门。要债成功是个句号,希望它能成为促进法治建设的新起点 

  一堆刺眼的“公章”,终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还款。谢氏父子14年讨债,有了一个完满的结果。

  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媒体的关注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段艰辛的讨债经历,通过记者的报道进入公众视野,为解开这个纠缠多年的“死结”提供了契机。

  而更为关键的,还是当地政府亡羊补牢的举措。

  自讨债事件公开报道之后,广西各级党委政府作出了积极的反应:自治区领导直接批示要求认真对待加以解决,县、镇两级政府迅速与谢氏父子协商还款事宜,并承诺:对历史欠款问题不回避、不掩盖,全面摸底调查。应该说,以上种种努力表明了当地党委政府维护群众利益的态度,靠积极的作为挽回了自身形象。

  债要回来了,群众心气顺了,这事也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是,仔细观察解决过程,还有一些地方仍值得深思。

  像谢氏父子这样的例子,似乎还得算运气特别好的个例。媒体报道,进入公共视野;自治区一把手批示要求解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财政特别拨款……这样好的条件,今后若有类似际遇的,恐怕不能复制吧?

  所以,从长远看,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保障。

  从这起“民告官”的债务诉讼的结果看,法院判决镇政府依法偿还欠款,这值得肯定。这说明,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维,还是在起着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接受法律的约束。然而,判决胜诉之后的执行难——并非横县的特例,各地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却使法律的权威大打折扣。面对私人或企业,法院可能还有种种强制执行的手段;可当面对一级政府的时候,怎么保证有效的执行力,可能不少地方都存在这个疑问。

  只有让法律的力量真正硬起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搭建维护群众利益的最终闸门。只有拉起法律的“红线”,才能让政府的施政不偏离轨道,群众利益也就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要债成功是个句号。希望这个句号,能成为促进法治建设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