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谁红包?红包里要包多少钱?收了人家的红包怎么还?每到春节,对一部分人群来讲,上述问题成为压在心头的“三座大山”。“我去年春节后一共买了5扎共50个红包,到现在只剩下4个了。”14日,家住武昌工程营社区的白领陈小姐向记者感叹,过去一年用掉了46个红包,想来有些恐怖。(2月15日《长江日报》)
派“红包”是过大年的一种习俗,中国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红包已然成为传承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载体,它蕴含着人们对春节的祝福和期盼,体现着一种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亲情和友情。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但是现在人们曲解了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美德。“君子之交淡如水”,礼尚往来不应受过多的利益驱使,仅仅是为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现在的春节红包已经被掺入了太多的杂质——浮躁、功利、攀比。武汉的这位女白领过去一年用掉了46个红包,想来有些恐怖,对她而言绝对是难以承受的“人情大山”呀!
如今的红包不仅多而且“含金量”越来越高,成了人情世故的代言。过年给老人孩子发发红包,只是代表了一种祝福、一种关爱、一种情感,可美好的祝福一旦背上“人情债”,就显得过于沉重了,也违背了感受亲情友谊的初衷。要知道,“人情”是一份情,而不是一种“债”,当人情背上了“债”,会使人陷入一种“不堪”。
人情世故在中国就像张大网,铺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没有脉理,理不清逃不了。这是个锻炼情商的活,完全体现了机遇与危机。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人与人之间需要必要的交往,但当交往演变成过度的精神压力并且持续膨胀时,人情世故还有几许文化可言?票子决定面子,但俗气比没面子更可怕,过年派发“红包”,钱不在多,祝福就行,不应该承担其他的人际交往功能。
有人曾很“过激”地评论道:“红包文化”就是咱们中国人民间自发的精神邪教,这道风俗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健康进步,阻挡了人际的自然交往。话虽过了些,但话俗理不糙。我们期盼现代人能赋予“红包文化”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别让这一古老的习俗变质变味。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