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深入基层考察,引起公众和网民的广泛关注。从南国春早的广东,到风雪皑皑的西部,岁末年底的“中央领导基层行”,释放出诸多暖意盈盈的价值信号。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处长张春晓所言,他们去的地方多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看望的是贫困村民、农民工等困难群体、弱势阶层,这种“不避讳矛盾,不回避问题”的姿态,有助于顶层设计更踏实、更契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国情,就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容规避的差距。更公平、更协调的发展,是“更高水平小康”的核心之意。
于此而言,共富就成了最古老、也最新鲜的话题。
十八大报告说得很明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对共富地位的重申,既有历史性质的原因,更是时代发展的诉求。一方面,理论上说,共同富裕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另一方面,30多年改革开放及20多年市场机制的建立健全,我们在效率优先之后,确实面临很多公平层面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就是为改革进入深水区破釜沉舟,就是为改革中的“硬骨头”寻觅纾解之计。
数据胜于雄辩。根据此前财政部公布的数字,尽管增幅放缓至12.8%,但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仍逾11.7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12年初步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达到51.93万亿元。当此背景下,我们也不能忘记另一个现实: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3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数据显示,10年间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以上。“0.4以上”的高位、以及民生对税负等敏感,也早已说明共同富裕刻不容缓。
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具体而微的说法,就是共同富裕。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做大蛋糕,不仅国企的日子要好过,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日子也要顺畅一点,国家的财税固然要富裕,老百姓的钱袋子也不能太干瘪;二是要分好蛋糕,这点十八大报告说得很明确,“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2011年约为35%左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急剧下降。收入分配改革再难,也要打破利益割据的现状,激活要素潜能,以公平的分配消化社会矛盾。
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需要有殷实的中产阶层、需要有完备的制度保障、需要有稳实的生活信心。今天,共富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迈向共同富裕的路上,需要的不仅是决策智慧与行政伦理,更需要权力对权利的敬畏、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谦抑。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