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戚聚会发言大纲”不妨放轻松看

2013年02月07日 11:23   来源:   李妍

  春节将至,网络上各类“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再度热传。找对象了没?工资、年终奖多少?什么时候买房?……亲朋好友的各种炮轰式的关心和“拷问”,勾起了许多人久埋心底的焦虑,被视为“比春运更难熬过的年关”。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在灭亡。面对亲戚拷问,“被催族”无奈之余,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发起大反攻。近来网上疯传的各种“抢先向亲戚发问”版本,便是这种情绪的集中宣泄。不过,抢先发问,或也只是“被问族”的自我解嘲,说说而已。从“过年恐归”到“回家恐拷问”,恐归、恐问族各种恐惧与焦虑的背后,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有地理和心理的鸿沟。

  恐归、恐问族,大多从乡村、小城镇等熟人社会走出,他们来到更注重个体感受与隐私权利的陌生人社会,与故乡地理距离拉大的同时,与家人的亲情、心理距离也不可避免地拉伸。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决定了越是乡村、小城镇等地域,越注重人情、私情的表达,相互了解、打听各自的背景与关系,常成为典型话语;另一方面,已经习惯生活在陌生人社会中的年轻人,则更注重自身的隐私权和个体感受,熟人社会中常见的嘘寒问暖、问候打听,往往会让他们产生被窥伺感,感到不适。这或许正是为什么“亲戚发言大纲”能在网上产生那么多共鸣的原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除了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心理距离,城市与乡村的地理距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同样也在加剧恐问族的心理焦虑。从小城镇到大城市,地理上的距离,容易让亲戚乡里产生过高期望,制造大城市优越生活的幻象,忽视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从而造成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这些,都在无形中制造着恐问族的心理压力。

  但是,亲戚之问或也多是“无心之语”。既然身处熟人社会,嘘寒问暖、问候打听,就不仅只是简单的隐私打探,它也会是一种亲情流露的关心,是一种久未谋面的问候,甚至,它还可能只是基于熟人社会礼节性的程式化关心,而没有其他什么更多的含义。

  因此,面对亲戚提问,恐问、恐归族们不妨在心态上放得更轻松。理解这种话语差异,正视这种亲情问候,大可不必将面子、纠结视为压力。团圆归途,每个异乡的游子都像远飞的鸟儿,应该倦鸟归巢、消解生活疲惫。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只有家才会真正关心你飞得多累。就让拷问的归拷问,亲情的归亲情吧。哪怕你身无长物,哪怕你空空行囊,相信家,才会永远等候在你需要的地方。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