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近两万血汗钱遭人哄抢 道德缺失无关地域

2013年02月06日 07: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曹林

  “近两万血汗钱撒落遭人哄抢”的新闻刺痛了国人的道德神经。2月3日中午,外来务工人员小秦骑电瓶车途经上海北翟路协和路附近时,随身携带的1.76万元现金散落一地,遭路人哄抢。虽然在舆论压力和警方敦促下,部分人归还了拿走的钱,也有好心人给小秦捐钱,可这些都无法平息哄抢给公众心灵带来的冲击,正像前年震惊舆论的佛山小悦悦案一样,在公众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道德阴影,再多的善后补救,也难以洗去上海街头发生的丑陋一幕给国人带来的耻辱。

  出人意料的是,在批判和反思的氛围中,这件道德丑闻竟然在微博里演化成一场不小的地域冲突。个别当地人把这件事当成是对上海人的污蔑。有人辩解当时不是“哄抢”,而是“捡”;还有人义愤填膺地称,不能证明那些捡钱的就是上海居民。甚至有人证明那个被哄抢者并非“农民工”,好像舆论是利用这种悲情的符号激起同情。带着这种地域对立思维看待这种丑闻,暴露出了另一种道德的缺失和文明的贫血,缺少反思问题的责任和勇气。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上海街头,实际上与上海并没有多大关系,哄抢的并不一定是上海人,其他城市也发生过类似的哄抢事件。一个道德出现问题的社会,在哪里都会发生这种事。没有谁有资格带着地域歧视去指责其他人,更不能将此看成是某个地方的特产,这是一种社会病,而不是地方病。所以,脸红的不仅是上海人。但是,既然发生在上海,这里的人更应该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出现这种现象感到羞耻。

  到底是“哄抢”还是“捡钱”,这种法律定性应由警方去做,但从道德角度审视,并不因自欺欺人地玩个文字游戏、偷换为中性的“捡钱”,就可以让我们变得心安一些。也不因为那个被哄抢的人不是“农民工”,被哄抢的不是“血汗钱”,我们的良心就可以不受谴责,就可以觉得不那么丢人了。这样的自我原谅,是另一种劣根性的表现。让我们丢掉那种狭隘的地域对立观念,摒弃那种一点就着的地域敏感,而共同反思其后的道德问题。这不是一场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冲突,不是上海人的面子捍卫战,而是文明和缺德的冲突。

  我想,每个看到这条新闻和这段视频的人,内心都会有一种羞耻感,感到脸红和不安,感到对不起那个血汗钱被哄抢的外来务工者。这种羞耻感,主要来自于我们不安的良心。我们虽未参与哄抢,但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强烈刺痛了我们的自尊。尤其当被哄抢者是一个弱者时,我们感到比哄抢我们自己的钱还难受。

  这个丑陋的场景,打破了我们心中的很多童话和寓言。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也是说一名路人,手中的一叠钱被风吹走了,路边很多人都去“抢”钱。他很着急地喊“那是我的钱”,可没人理会他。当他绝望地以为那些路人抢走他的钱时,奇迹发生了,路人都把钱送还给了他。原来不是“哄抢”,而是帮他“捡钱”。故事的结尾很动人:最后他数了数,不仅一分不少,还多了一元。这个故事曾感动了很多人,像心灵鸡汤一样,滋养了很多人的内心,在很多人内心留下了美好的影像。我不知道这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的,对比上海街头发生的事情,更让人感到沉重与难受。童话寓言越是美丽,丑陋的现实越让人难受。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前几天让我们喘不过气来的雾霾,当我看到这条关于哄抢的新闻时,胸口同样有被雾霾压抑的沉重感。反思雾霾危机时,一个专家有句名言:天脏了,实际就是人心脏了。确实是这样,雾霾中的脏东西,难道不正是世道人心中脏东西的折射吗?

  雾霾之下,没有人能幸免于难,同样,道德缺失,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放弃狭隘的地域纷争吧,面对丑陋的场景共同作深刻的反思。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