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如何把激发医疗服务市场活力的"鲶鱼"养活?

2013年02月06日 06: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民营医院人才呈“哑铃型”结构——要么是退休的,要么是刚毕业的,中间技术力量比较缺乏。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称,由于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在编制上的二元体制依然没有突破,“非事业编制”阻碍人才流向民营医院。(2月5日《健康报》)

    发展经济,民生先行,卫生健康是当前国人最为关注的民生大事。扎实推进医改一小步,就是普惠民生的一大步。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原因也有很多:国家缺乏顶层设计;民营医院公信力不高,社会形象欠佳,存在“小、乱、散”的问题,普遍缺乏长远规划;由于政府科研经费缺乏以及人才编制限制等问题,民营医疗的服务能力亟须加强。看来深化医改,必须着力破解民营医院发展困境。

    卫生部长陈竺曾明确表态,“今后在调整和新增医疗资源时,将优先考虑社会资本”。有资料表明,县级医院担负了70%,也就是近9亿人的医疗任务,新一轮医改的指向性突显了针对县医院的改革,可要深化这方面的改革,就必须确定民营医院的市场份额。

    大医院人满为患,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和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发展民营医院,不单可以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发挥公立医院的活力,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搅动医疗服务市场的“鲶鱼”效应。那么,如何把激发医疗服务市场活力的“鲶鱼”养好养活呢?

    我们知道,“服务好、收费低”,是广大患者们孜孜以求的好医院标准。投资者对收益肯定是有要求的,这也是社会力量办医的必然要求。从政府来说,发展社会办医,既要扶持也要监管,既要规范也要发展,特别是在促进诚信办医上。

    优质医疗资源方面,关键是人才储备。民营医院最大的困扰就是难以引进领军人物和带头人,以致学科发展不足。没有好医生,患者都往京沪等大城市跑,那么民营医院即使有新增床位,也没有人住!

    因此,在针对二元体制进行政策突破的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鼓励基层医院采用“柔性引进”的方法,比如加强与著名医院、专科医院的合作,让专家定期来民营医院指导,也可派出医生到大城市医疗单位交流学习。

    应该说,民营医院虽然是独立法人,但在现实上很难去除行政化色彩。比如落实医保财政补贴、管理医疗服务定价、解决医生招募难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做好资源调配工作。推进社会资本办医,为民间资本进入卫生行业留出空间,关键在于制度公正、市场公平、监管公开。

    有竞争才有活力。只要让民营医疗机构这一条条“鲶鱼”畅游于平等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相信,它们在公益性上并不一定会输给公立医院。(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顾昕:中国医疗领域中的人力资源危机


民营医院广告凶猛背后的羸弱


发展民营医院,厘清“为谁而办”很重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