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薪水,何时不用再“讨”?

2013年02月01日 08:30   来源:红网   丁文高

  从拜河神求发薪到元芳式讨薪,从讨薪新闻发布会到跳骑马舞讨薪,一幕幕看似荒诞的场面,背后是无处倾诉的辛酸,似乎不制造噱头引起关注,农民工付出的辛劳便不能兑换成薪水。一个“讨”字,脸面被放到一边,尊严被丢到地上。他们粗糙的面容上,淳朴依然,风霜还在,身体却在怪异地舞动,只有这些不恰当的“时髦”,这些含着血泪的炒作,才能换取一些回应,才有可能拿回属于自己的酬劳。

  在市场经济年代,没人要求商人的血管里非要流着道德的血液,舆论不会强求商人格外照顾农民工,但“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的底线不能破,“等价交换”的原则不能违背,便如做人,虽不求厚德,但不能无耻,从农民工碗里刨出的那点儿食,想必不那么可口。况且,仁义道德之上,漫天神佛之外,更有法律利剑,恢恢天网,岂容逃漏?

  而除了欠薪和讨薪的主体,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在市场中,农民工和商人在地位、信息以及资源方面天生不平等,政府该做的,就是用行政资源撑住农民工这一端,不让这天平太过失衡。不必每次都等到那些极具“创意”的讨薪画面被媒体引爆,有关部门才姗姗来迟,这已经是他们被逼到绝境的最后“表演”,而在这之前,职能部门的作为何在?对于政府而言,如何防止欠薪事件的发生是摆在眼前的议题,完善与规范劳动合同,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举报机制,设立企业“欠薪保障金”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关键是政府部门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华丽的GDP数字上,要知道,如果人们连付出的劳动都得不到回报,你要他们怎么去感受GDP增长的美好?民生不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的字眼,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那些“拙劣”的“表演”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版本,一个个“讨”字总是在新闻里飘荡,回顾这些年的农民工艰难的讨薪历程,虽然我情愿理解成“讨伐”的讨,但现实中更多的是放下身段的“讨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本应该昂首挺胸理直气壮,世道再如何变迁,欠债还钱总归是天经地义,在一个法制日趋完善的社会里,不应该还有“讨薪”这样的字眼。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