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历史文化街变豪华会所,伤害的不仅是建筑

2013年01月27日 06: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福建福州多处名人故居古建筑被改建豪华会所。在著名历史文化街区福州三坊七巷,一些名人故居和古建筑被出租经营,还出现了消费不菲、门禁森严的富贵“私人会所”,三坊七巷甚至被称为“酒肉巷”,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据介绍,根据租赁合同约定,三坊七巷内的商家都不允许搞私密会所,要求至少前厅范围对外开放。(1月25日人民网)

历史文化街变豪华会所

    三坊七巷需要人文芳香而非酒肉铜臭

    中国经济网网友 渝西锋光

    三坊七巷的人文沦落与沾染铜臭,与其管委会的职能履行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整个三坊七巷的所有建筑物中,哪些属于文物保护建筑不能进行商业经营,哪些是历史建筑或老房子可以出租经营,管委会都应该有个清楚明白的“账本”。现在,原则上不应对外招租的,却搞起了商业经营;租赁合同约定至少前厅要对外开放的,却成了私密会所。本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坊七巷,现已成为饭馆与会所林立的“酒肉巷”。

    如果三坊七巷真成了“酒肉巷”,出来受骂的管委会只能算是“替罪羊”,真该向当地市民检讨、给外界舆论一个说法的,却是更高层面上的政府职能部门!

    是真诚接受舆论监督,进行及时而积极的整改,还回历史保护的本来面目,恢复三坊七巷的文化生态?还是欲盖弥彰,以“协调沟通”等托辞,延续三坊七巷的“酒肉巷”飘香甚至铜臭万年?请三坊七巷管委会及其上的政府主管部门,都不妨扪心自问,掂量掂量!

    名人故居古建筑改建豪华会所:伤害的不仅是建筑

    中国经济网网友 高智强

    名人住处,全国各地不计其数,其实房产并不是最重要的,其代表的文化精神才是最为重要的。名人故居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那些普普通通或是狭小简陋的空间里,留下的是影响世人的精神与时代审美。名人故居不是一个普通的宅子,对现代人来讲是珍贵的文物。一个古建筑里面有很多不显眼的细节,有太多东西值得细细品味,而故居的保护则要与它的历史结合起来。

    而现在呢,名人故居古建筑转身一变竟成为豪华会所,它的经济利益被最大地开发出来了,可折射出的却是我们在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极度匮乏。最为有着悠悠历史的中华民族,其名人故居古建筑是一笔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任何一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改变,改变的是房子,毁的却是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需要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希望有关部门对这种错误做法立即给予纠正,别让这些“蝇头小利”毁了我们的大文化。

    还有多少历史文物会变身“私人会所”?

    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国栋

    历史文物被出租经营,成了私人的后花园,这不仅有失“公”允,更涉嫌违法。现在事情被抖露出来,有关部门又以“商家以利为先,管理部门注重文化特色,两者之间要不断进行沟通协调”来辩解,似乎情有可原。可问题在于,这些私密会所已存在多年,既然违反了租赁合同,为什么还一直存在?为什么“活态化营运”就成了“富贵会所”?管理部门的这种“沟通协调”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结果?

    其实,这并不是商家和管理部门“沟通协调”的问题。而是“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这也说明管理部门当初的所谓“原则”、“约定”,全是骗人的鬼话。早就看好历史文物蕴藏的商机,不择手段“创收”,才是其“真谛”。哪管它什么全民和公益!

    其实,三坊七巷与会所的畸恋不是第一宗,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宗。会所本无原罪,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物变身为少数人的发财场所,就属次生的“罪”了。穿什么马甲不重要,挂什么招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文物保护的底线在哪里,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公序良俗。公众对此的“不依不饶”,与其说是缘于私权被分割的痛感,不如说是对其“藏污纳垢”本质的强力愤懑。

    可悲的是,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尽管框定了历史文物“公共产品”的属性,但货币化野心从未断绝,只要权力不检点,管理乱作为,那么,画地为牢,门禁森严的富贵“私人会所”就可能出笼,只是其“招牌”不一而已。

    而更可悲的是,相关法规疲软,纸糊的利剑从未“出鞘”,管理部门无任何责任可言,出了问题不过“沟通协调”,俨然一出出理还乱的“罗生门”。在这等现实语境下,还有多少历史文物会变身“私人会所”,就的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了。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