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塑化剂”风波的酒鬼酒近日连续发布声明,称将以“塑化剂事件”为“清醒剂”,让消费者喝上放心酒。但同时,厂家也强调国内外均未制定酒类中塑化剂类物质限量标准,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这无疑被消费者和网友认为酒鬼酒的道歉公告缺乏诚意,是“道歉而不认错”。
其实,白酒行业塑化剂问题由来已久。中国酒业协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其中提到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并提出了从白酒生产源头抓起,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防患于未然。
既然已有明确说法,何以又成为整个白酒行业的梦魇呢?关键还是在于标准的缺乏。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公布的湖南省质监局报告的酒鬼酒样品初检情况显示,其中DBP(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俗称塑化剂)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按照卫生部关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DBP值超标近2.5倍。但由于白酒酿造过程中不需要添加塑化剂,这些塑化剂是来自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转移,现有国标并未对此有明确规定。有关专业人士表示,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这无疑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
由于标准缺乏而导致的行业危机,白酒行业不是第一个,也不太可能是最后一个。2010年,浙江一些厂家用贝壳粉冒充珍珠粉销售。被曝光后,人们却发现,化妆品用珍珠粉没有国家质量标准,即使能将珍珠粉和贝壳粉区分开来,其结果也不具备法律效力,结果整个珍珠粉行业遭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行业危机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点:首先是媒体曝光,然后就是消费者恐惧,接着商家(包括超市等)自行下架,后来是生产企业站出来说没问题,产品继续销售,最后,站出来说话的,才是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发言人。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希望知道的是:到底有没有问题?谁说了算?
没有标准对一个行业来说是最糟糕的,相当于没有进入门槛,很容易出现“一颗老鼠屎搞臭一锅粥”的局面。消费者的疑问,直接导致的就是恶性循环:产品发生纠纷之后,质检部门因为无标准可监督,工商部门因为无结果可查处,消委会更是束手无策,消费者只能“用脚投票”,结果受到影响的是整个行业。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关注产品符不符合标准,更是要关注其对于消费者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毕竟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塑化剂”能否成为“清醒剂”,这不仅需要企业提高质量管控,更要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