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华谊兄弟与万达、新影联、上海联合等全国30条主力院线达成梯级分账协议,专项资金补贴功不可没。近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连发包括《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在内的四项通知,对制片发行方与院线方都实施补贴。(11月26日《证券日报》)
从通知可以看出,无论对发行方还是院线,补贴都不是小数目。对发行方而言,就是奖励3D巨幕中的高票房电影。票房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将获得100万奖励;票房在1亿元到3亿元之间的,可获得200万奖励;票房在3亿元到5亿元之间的,可获得500万奖励;票房在5亿元以上的可获得1000万重奖。由于院线需要将每部电影票房的5%作为专项资金上交给国家电影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因而对院线的补贴采取返还上缴专项资金的办法。这项制度把影院全年国产片票房占票房总收入的比例分为50%(含)以上、45%(含)-50%及45%以下三个档次,根据三个档次分别返还已上缴的专项资金的100%、80%和50%。细究这种补贴方式,笔者认为对对国产电影的发展未必有利。
首先,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是多样的。比如,有的观众喜欢看文艺片,有的喜欢看商业片;有的喜欢看3D电影,有的喜欢看传统平面电影。对3D巨幕电影的高票房奖励,增加了这种电影的发展优势,但同时却挤压了其它类型影片的市场空间,也遏制了新兴的4D电影的发展势头。3D巨幕电影不是电影产业的全部,即使通过这种补贴,使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强大了,也仅仅是一种技术类型电影的强大,而不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大。
其次,这种补贴会助长电影中庸俗守旧的商业元素。高票房电影以商业片居多,如果我们的评价标准是“票房越多电影越成功”,那么电影中的商业元素就会不断增加,高票房奖励的导向更将是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对真正的创新者未必有帮助。对守旧但票房成功者的高度肯定,就是对创新但票房落后者的否定。
最后,通过补贴鼓励院线放映国产电影,会削弱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院线为获得高额补贴,会增加国产片的放映量,而较少考虑影片的质量。这会让观众被动观看国产片,哪怕是个烂片,也能被安排较多的场次,国产影片发行方的市场压力顿减。但是好的影片不是让观众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国产电影必须凭借实力争夺市场,而不是靠政策支持增加放映量。当发行方在市场上感受不到竞争压力时,它制作优秀电影的动力在哪里?没有动力,优秀的电影如何产生?市场竞争力又如何提高?
为扶持产业发展进行补贴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补贴方式不对,补贴效果不好,那这种补贴就不妥了,甚至还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乔瑞庆)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国产电影:要大片还是要“好片”
国产电影“变局”呼唤升级换代
国产电影还要开辟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