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农业:放大优势做强特色

2010年09月02日 13:51   来源:河南日报   刘玉梅 朱殿勇

  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争得一席之地,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做出自己的个性,牵涉到农业增效,更涉及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前提,是必须让农民真正从土地上收益。

  焦作是传统的农业区,这里的农业有着精耕细作的传统,是黄河以北最早的吨粮市。但农业的弱质性、土地的占有量、资源的有限性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勤劳和付出并不能获得等值的回报,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层次提升,粮食大县往往也是财政穷县的现实日益突显,这里同样没有例外。新的发展时期,农业增效,已成为农村乃至整个社会更好发展的突出课题。破解这道课题,全省各地见仁见智,焦作的做法是依托优势,放大特色,拓宽农业,做富农民。省统计局资料显示:近年来,焦作农民人均收入一直排在全省前列,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焦作农民人均纯收入6590元,高出全省平均值近1/3,当地人说,在焦作,农民的日子相对富裕。

  种种子,实现同质升值

  粮食高产是这里农业的一大亮点,用当地百姓的话说,他们有高产传统。早在1998年这里就是全国吨粮市,1999年成为小麦亩产千斤市。今年,全市27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均超过600公斤,13个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产超过630公斤,最高的修武县郇封镇万亩示范片亩产达到了692.3公斤。

  当地农业局的同志介绍,老天作美,几十年来,他们这里一直风调雨顺,农业很少灾害记录,精耕细作的传统、粮食高产的基础、自然条件的优越,较好的农业基础设施,都为这里粮食生产提供了进一步做大的资本。放大优势,顺势而为,成为这里的明智选择,近年来,他们由种粮改为种种子,规模开发,建设种子生产基地。正如农业局的同志所说,同样种小麦,收益却不同。

  温县是种子种植大县,从1998年发展种子产业,一路走来,小麦种子繁育面积和种子产量连年攀高,在黄淮海冬麦区,温县小麦种子的播种面积占1/3,10年间,温县为这一区域提供高产、优质、高抗、适应性强的小麦新品种5亿公斤,增产粮食35亿公斤,成为我国最具知名度和最具竞争力的小麦种子基地。

  种子效应带动了当地大批种业公司的发展,农科种业等公司长年与全县100个小麦种子繁育专业村的近4万农户签订了小麦种子繁育合同,采取低价供种、加价回收的办法,带动农户增收。温县农业局的负责人用两个10%概括种子种植收益,即产量较常规高出10%,价格比市场高出10%。

  由卖粮食到卖种子,使这里由全国小麦千斤市成为小麦种子大市和优质小麦大市,同时促成了从高产到高效的战略转型。据焦作市农业局副局长马爱国介绍,目前,焦作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到60.2万亩,种子外销辐射8省106县,供种面积22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种特色,让农业真正增效

  就农业而言,高产不一定高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农业区的人们一再诉苦,种粮是一种牺牲。焦作的做法是变单一为多元,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向特色种植要效益。

  “四大怀药”是焦作特产,同时是农业增效的一大亮点。2006年,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4个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价格也随之直线攀升,当地人介绍,铁棍山药市场价竟卖到二三十元一斤,在上海还出现了超市山药论根卖的“利好”势头。目前,“四大怀药”种植遍布焦作各地,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撑产业。

  “四大怀药”种植大县温县,以此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总产量达2亿公斤,3万多农户,4.5万人加入怀药生产大军,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加工销售2500万公斤,销售收入4亿元,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铁棍山药作为这里的品牌产品,一般情况下,亩收入都会超万元。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基地,这里的蔬菜经营多以合作社为载体,进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成为增收增效的主打产品。

  温县众诚蔬果专业合作社在2500亩的耕地上,全部种植供港、供澳蔬菜,进行订单生产,标准化作业,每斤蔬菜到港价是8~9块钱,从3月~9月,平均日产鲜菜7.5万斤,一天的产值就是六七十万。

  在博爱县金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孙永利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经营的一本十利”,流转全村的1100亩土地,先后种植优质小麦、怀药、生姜、洋葱,实行轮茬种植,洋葱收后种生姜,生姜收后种地黄,一年四季不让土地闲着。高效作物+土地高效利用,收益自然可观,对比土地规模经营前后的收益,他说:“全村老百姓每年多收300万,一个村980人,每年300万是个啥概念,所以,3年后,我们村搞新农村建设就会有相当优厚的条件。”

  博爱孝敬镇留村,建有全国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区里推广黄板诱蚜、灯光杀虫、性诱芯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替代了化学农药防治害虫,每亩减少农药及人工投入近200元,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村支部书记刘世英介绍说,全村3200亩土地,全部发展蔬菜种植,茄子是这里的主打产品,2005年,该村引进新品种茄杂2号,理论产量每亩1.4万斤,这里的农民并没满足这个本已较高的产量,摸索出一套“整枝打叉,吊绳搭架”的方法,竟然把亩产做到了3万斤,径直翻了一番。又通过和当地茄子嫁接,使本不能重茬的茄子在这里实现了重茬种植,亩效益达到1.5万~1.8万元。这使得村民种菜的热情非常高,本村的土地种完了,就到外村去包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推广面积8000亩,亩增收按3000元计算,总增收至少在2400万元。

  博爱县农业局秦局长说,在孝敬镇,6万亩土地,种菜面积达4.5万亩,1亩菜10亩粮,的确如此。

  政策支持,尚有更多期待

  采访焦作农业不难发现,特色农业的确给增收增效带来了客观的效果,也为农业的进一步拓宽和做强积累了热情和经验。很显然,这还远远不够,和自身比,农民收入的提高确已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和城镇居民收入比,差距依旧大得惊人。2009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由2.57倍扩大到3.33倍。如果加进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从纯收入中扣除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4.6倍。人均收入差距绝对额则从5300元扩大到了9646元。所以,以增效带增收还有相当沉重的一段路要走。

  采访中得知,老百姓对粮食种植补贴的幅度和额度、对相关政策向种植大户倾斜、对金融服务支持的到位有力等诸如此类,都有着更多的期待。

  种子是农业增产的关键要素,温县农科所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种子在农业增产中的比重已由30%增加到40%,每一次种子的更新换代,都要提高单产20%~40%。应该说温县种子生产给全国粮食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老百姓普遍反映,良种补贴的幅度和额度比较低,尽管和生产粮食相比收入有所提高,但和收入的期望值相比仍然差距较大。

  博爱县海林葡萄专业合作社是“河南省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焦作市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园区”、“国家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社”。2008年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河南工作时,专程到此考察,并谆谆嘱托理事长魏广群“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很好,希望你把它做大做好”。魏广群告诉记者,目前最大的困境是贷款限制。他说,想进一步拉大产业框架,往生态、观光园区和学生试验基地等多个方向发展,县里非常支持,也做好了规划,但限于资金问题,迟迟不能推行。他说,目前土地经营大户的贷款难问题,已成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最大瓶颈,盼望政府能在金融政策的倾斜与支持上尽快拿出更切实的方案。

  当地县级农业部门的同志反映,随着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县农科所在科技创新、科技推广与示范带动中的作用也愈显突出,但目前由于缺乏倾斜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少县农科所已名存实亡。这对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和应用,以及科技创新、先进生产方式的示范带动等无疑都是一大损失。所以,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对县级农科所的投入分量,在科技人员配备、待遇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从国外经验来看,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农业科研机构都给予“特殊照顾”,因此,以政府为主要投资者,开辟多投入渠道,使国家、集体、个人、社会共同投资农业科研的局面应该更成气候。

  有道是“好风尚须凭借力”。应该说,农业发展已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里程,操作层面,从观念到实践已经开始了质的飞跃,相比之下,个别细部政策和理论反倒略显滞后。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到,对土地,已有更多的人重新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增收增效也已有了可观的效果,操作群体不乏思路,也不乏行动,而相关政策,确已和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存在距离,因此,针对性支持政策的尽快出台重要而急迫,如此,农业进步的步伐才可能更有序,更快捷。(记者 刘玉梅 朱殿勇)

(责任编辑:侯彦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