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景区种植薰衣草的“旅游陷阱”

2015年01月20日 10:51   来源:光明网   毕晓哲

  初步统计,目前贵州至少有5个市州的景区,同时打出薰衣草的招牌。其中,威宁草海江家湾码头、荔波的香草园、贵阳蓬莱仙界、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六盘水野鸡坪景区、遵义绥阳“五朵金花”生态园都有大量种植薰衣草。从事旅游行业的网友“随缘”在微信朋友圈中留言:贵州景区开始流行种薰衣草了。(1月19日《贵阳日报》)

  贵州当地部分景区开始大量种植薰衣草,并大打薰衣草招牌,究其实质是市场行为。部分游客喜欢,打了薰衣草招牌的景区还能直接获得巨大效益,就譬如:绥阳“五朵金花”生态园的一名副总经理说,2013年他们种植了300余亩四季薰衣草和柳叶马鞭草,起初主要为了提取精油,制作香包等产品,可三个月时间,就吸引了近70万游客观光,由此带来了可观的“赏花”经济。游客“喜欢”、市场有“需求”,多数景区景点开始“跟风”种植似乎是市场机制下的必然。然而,在我看来市场跟风和市场“热炒”背后,反而蕴藏着看得见和“摸得着”的“陷阱”。

  市场自我调整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时下的市场火爆背后,往往已经透露出若干时间之后的“市场萧条”,这也是市场规律。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的“过山车式”农产品市场状态,某地生姜、大蒜热销之后的“无人问津”;红火几年后,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奶农倒奶”,无不与市场本身相关,也与市场本身带有一定的“陷阱”因素有关。在贵州当地当前大量景区景点极为红火的种植薰衣草背后,毫不客气地说,这已经隐藏着潜在的“薰衣草危机”。种植下了薰衣草,打了这个吸引人的招牌,几年后如果市场需求转变了、游客兴趣点转移了,这些大量种植的薰衣草怎么办?是被“铲平”还是“损毁”?恐怕被大量种植的薰衣草难逃这一“命运”,盲目跟风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可能无法估量。

  因此,在时下“越炒越热”的景区景点种植薰衣草的氛围下,未来想介入这一市场潮流并准备“跟风”的旅游景区景点应清醒一些,好好思量一下未来的代价和风险,再行决定是否参与,否则,跌进“陷阱”中可能后悔莫及。另一方面,在追逐和跟风“薰衣草市场”之下,也事实上遮掩了景区景点本身的品质和功能。一者景区景点的服务与安全问题,始终是景区景点的生命力所在。过度追求市场需求和迎合部分游客需求,过度追求“外表”和“包装”,可能会忽略景区景点本身的管理和服务。很可能的是,一些景区景点耗费巨资引进薰衣草,却舍弃了提升景区景点的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和改进,给旅游造成不便或埋下隐患,这是“薰衣草陷阱”之下的误区之一;二者,过度追求薰衣草的“热度”,必然弱化景区景点本身的特色特征。贵州当地各个景区旅游定位不一,内涵和特征不一,有的注重以山水取胜,有过以民族风情为赢,有的以“古寨”扬名,“人人”种植薰衣草,“每一个点”遍布薰衣草,这还是有独特风格的贵州景区景点吗?喧嚣的背后遮盖的是各个景区的特点与个性,这也是“薰衣草市场热”暴露出来的又一“市场陷阱”。最终,对景区景点的长远发展将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优质中小企显国家真实力    2014年11月24日
  • ·城市需要更多“百草园”    2013年04月16日
  • ·城市需要更多的“百草园”    2013年04月15日
  • ·焦作农业:放大优势做强特色    2010年09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