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的自主发展

2010年06月12日 14:39   来源:人民网   舒 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强烈冲击。如何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一、国家自主性的概念

  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国家主权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属性:国家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国内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即主权在国内是最高的权力,主权对外是独立自主的,不受任何外来力量的干涉,也不受外部力量的侵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直到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现实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也是全球化的实际参与者。然而,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了重大挑战。

  但经济全球化改变的不是国家主权原则,而主要是国家的自主性。我们所谈论的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削弱,实质上只是对国家自主性的削弱和限制。国家自主性内在地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二是国家所处的国际体系。国家的自主性包括政治自主性和经济自主性,经济自主性即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传统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国政府拥有的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决策权。这种自主决策权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国内,这种权利表现为对内对外经济活动的管制权和制定对外经济法规的自主权;第二,在对外关系上,表现为自主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权利。

  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经济发展自主性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经济自主权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西方左翼学者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自主性的冲击,不仅仅是市场机制对处于竞争劣势的发展中国家作用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全球化的霸权实质造成的。

  第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霸权的全球扩张。西方左翼认为,全球化不仅是一种客观趋势,也是一种主观作为。他们认为,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西方文明(西方体制、西方观念等)的全球性扩张,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帝国主义化;资本主义的生存从来都离不开高度整合的外部空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对外扩张的过程。发达国家凭借它们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依靠它们主导的国际生产关系,攫取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红利”,通过经济全球化使它们的资本运动空间大大扩展。在西方占绝对优势的全球化和国际秩序中,所谓削弱国家职能,就是削弱发展中国家干预西方资本流动、保障本国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职能。

  第二,在不平等的世界格局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南北差距,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自主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剩余”,并使其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利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直接盘剥,赚取高额利润;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第三,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也带来了威胁。罗伯特·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社会稳定的一个很有争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在发达国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使工人阶级内部竞争加剧,工作和生活条件恶化,失业率上升,社会福利减少,再分配制度遭到破坏。美国的威廉·法普夫指出,当代全球化中采取美国商业模式的国家,“管理者资本主义”取代了“业主资本主义”。公司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所有权分散的漏洞,使公司变成了为自己谋利的工具。这是资本主义自身的腐败,也是这个社会自身机能的腐败。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5)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