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看待西方反全球化现象

2016年06月22日 08:29   来源:人民日报   陈凤英

  近期,西方国家有些不太平:美国有“特朗普现象”,英国为“脱欧”而争斗,德国反对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美国两党候选人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说不……种种现象中,不时卷起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情绪和言论。

  问题的根子还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华尔街金融风暴已过去8年,但发达国家经济依然复苏缓慢。债台高筑与失业率高企,使中产和贫民阶层的生活持续恶化,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曾撰文批评美国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现象,认为“1%的人拥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受”,这与林肯总统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概念完全不同。经济上的挫败使中产阶层,尤其是年轻人和穷人缺少了机会和希望;经济不振则导致贸易壁垒升级,资产保护、反外资、反移民等现象迭出;而政治右倾又使得民粹主义、反移民、种族主义等大行其道。结果,反全球化成为对现实不满的发泄,也成为在野政治家手中一张反政府王牌。

  历史上,全球每次大的危机后,往往伴随着民粹主义等极端行为。如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出现了意、德、西独裁政府;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脱欧”公投。今天,相似的一幕若隐若现。

  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毕竟不是西方化,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它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各国社会进步的推动因素。过去20余年中,经济全球化使全球南北差距渐趋缩小,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超过预期减半的目标。而且,这些成绩大多是在2000年后取得的。如果全世界的中低收入阶层在全球化下过得更好,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整体上是有益的。

  事实上,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迫使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无序发展进行反思。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记取教训,在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中遵循共建、共商、共享原则,重心需从制度安排转向和谐发展,探寻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重新赋予经济全球化生命与活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