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模式及其前景

2010年05月12日 09:14   来源:文汇报   姚洋

  中国模式四要素

  首先讨论社会平等。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社会不平等、经济不平等以及政治不平等。经济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是暂时的:收入差距较大时,对富人多征税返还给穷人就能消除这种不平等;政治不平等也能通过政策的改变较快消除,比如说今年“两会”就修改了原来四个农村人相当于一个城里人的选举办法。社会不平等则不同。社会不平等意味着社会被人为分成多个阶层,而且,处于最底层的人也认为这种分割有合理成分。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是典型的社会不平等。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56年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中国在20世纪前半叶经历了连续不断的革命,这些革命打破了旧有社会秩序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和思想。比如,历史上文字是为特权阶级准备的,掌握了文字就高人一等,这也是一种社会不平等,但普通老百姓却认可这种不平等。再如,土地的集中导致无地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而这种土地所有关系往往得到社会认可。

  为什么社会平等对经济增长有好处呢?首先,它消除了进入壁垒,增加了社会活力。社会不平等意味着人分三六九等,等级之间的流动性很弱。高等阶层利用优势地位垄断社会资源,而且往往拒绝新技术和新事物,因为它们可能动摇其优势地位。其次,社会平等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在一个平等社会,人们更愿意发展公共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印度是一个社会不平等很严重的国家,其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凭的人的比例高于中国,但文盲率却达到近40%,远高于中国。印度的制造业不如中国发达,与对工厂工作的轻视及缺乏合格工人有关。第三,社会平等消除了强势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促进了中性政府的产生。

  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旧势力因此得以保存。在一些民主体制运转失灵的国家(如菲律宾),这些旧势力非但没有衰退,而且还得到壮大,掌握国家政治和经济命脉,极大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印度的民主政治是发展中国家当中几个少数的成功案例之一。但是,随着印度经济高速增长,收入差距将不可避免地拉大,而社会不平等将是决定收入差距态势的主要因素,低种姓和穆斯林无疑将是收入增长最慢的阶层,这对印度政治生态将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独立之初没有消除旧有的社会不平等,印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民主的框架下完成一场社会革命,从而为未来经济发展扫清道路。

  其次,贤能体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核心是儒家思想和以科举为主轴的官僚体系。今天,国家干部体制也可以看作贤能体制的一部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遴选官员,今天则通过层层选拔提拔干部。一个人要走上领导岗位,就需要从最基层做起,做出了成绩才可能提拔。在贤能体制里,培养一个干部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对比东亚和西方的民主体制,就会发现在东亚体制里很少有年轻的领导人。

  贤能体制有什么借鉴作用呢?首先,贤能体制的核心价值——选贤任能——可用来驯服民主的民粹主义倾向。在发展中国家,民主的敌人不是专制,而是民粹主义。由于民主的政治文化还没有养成,民主在一些国家变成纯粹的逐利工具,最终结果是,国家无法做出任何有效决策。贤能体制强调少数精英的自主作用,因此容易做出决策,提高政府的效率。同时,贤能体制强调官员的德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起到了约束作用。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道路与青年发展    2016年05月23日
  • ·中国道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2016年05月17日
  • ·最好的年华应与时代共鸣    2016年05月09日
  • ·引领新常态 写好“亲”与“清”    2016年04月14日
  • ·纳税服务是什么?    2016年03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